嗨,蔚小姐:
我必須跟妳說,國中時候啟蒙我的作品,居然是1981年出版,漫畫本身甚至買成盜版的,有吉京子老師的《青春公主》全三冊。
從外婆家,從我母親與阿姨們的少女時代中,那個好幾本少女漫堆疊起來的書櫃裡,我挖出了這三冊珍寶。
論舊時代的漫畫,我猜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尼羅河的女兒》、《凡爾賽玫瑰》,少年漫大概也就是從手塚老師開創的那幾部大作。但對我來說,《怪醫黑傑克》當然是第一部(因為小學的圖書館裡面有收藏)但真正影響我的說故事方式、啟蒙的絕對是《青春公主》。
老師的筆法細膩又唯美,撰寫的故事從遠在歐洲的教會寄宿學校展開。從那異國的夢幻框架裡,我透過主角的幻想中來回穿梭與跳耀。休娜流著歐洲貴族之血,高冷而美艷;美蒨則是熱情如火、活潑好動的東方女孩。兩個女孩截然不同的個性與外貌,在某些方面卻是如此相似。
她們環繞著演戲,從歐洲的學生時期,在衝突中情誼破裂,一躍進入了紐約的百老匯時代。開展出各自的人生,卻離不開演戲這條路,於是在狹路重逢,而成彼此的人生敵手。作者最終留了懸念在此,給讀者們各自闡述,也讓我每看一次就心癢難耐。
我特別喜歡作者的描述。人內心有兩扇門:第一扇是木門,隨時敞開,任何人都可以很輕易的走入;然而裡面那扇鐵門,卻是長年緊閉的,幾乎沒有人可以進去。而兩個主角的紛爭便是始於這扇門。
就我個人的詮釋和觀點,休娜是在敞開與信任之間橫跳。她希望美蒨能夠接受各種面貌的她,所以她測試、她詢問,她用她的方法去探究兩人關係的邊界,可在年輕、單純的美蒨來說,她不能理解,所以她推開了。而這一推,推出了她們彼此關係的鴻溝,於是愛恨交織,構成三部曲。
還有一段,是透過舞台劇形式,詮釋出人的內在與形象關係。那部戲我透過漫畫分鏡去享受、去思考,甚至延伸創作。他對於『我是誰』此問,在學生時期構成了一種很抽象的說詞,而我用著稚嫩的筆法和語句,撰寫了兩篇故事。
我不得不說,作者的說故事功力之好,使人著迷,源自經典的引用。看見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以日式漫畫的形式登場,真叫我發瘋。
對國中一年級的我來說,怎麼會知道紐約是什麼模樣?是什麼概念?透過美蒨的眼,我也跳進了1980年代的紐約:熱情追夢的人住在小閣樓之中,或許跳著爵士舞、在餐館打工;富豪提著香檳站在遊艇上,而百老匯的影劇產業正處在巔峰。那是一個熱鬧卻昏暗,滿街燈光夜不寐的神奇都市。情與愛,和《慾望城市》展現的那種曼哈頓情節不同,他說的是我與你的直線關係,在名利追逐和商業競爭下,呈現了什麼樣貌。
總而言之,每一頁都是精彩,直到現在翻閱仍然會有不同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