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將「我遇到困難、聽不懂」直接歸因於「別人比較好、比較聰明」、「我比較不好、我很差」。然而這完全是歸因偏誤,也完全來自我個人框架的主觀預想;這與客觀事實是脫節的。
這樣將困難歸因於「自己不夠好」「自我否定傾向」(Self-Doubt Tendency)有關,也許也與「成就壓力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有關。這可能源自於生命歷程中形成的思維模式,我想心理諮商師會認為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吧。
但我相信無論出於何因,它不是不可改變的。尤其在我意識到這樣的思維型態後,就更有可能啟動轉變了。
於是這些日子,我常詢問自己:
首先,我要提醒自己,要對我所遇到的困難抱持「中立與積極」的看法,並以以下三種思維去面對:
「這個問題確實有挑戰性,但這不是我不夠好」,我要客觀中立地分析問題、搜集資料、尋找解決方法並試試看解決的方式,意識到「我正在自我攻擊」,然後告訴自己「停下來!不要攻擊跟批評自己」或者是「我承認這很困難,而我正在學習」。
不只是我,很多人也會在這樣的問題上卡關,別人也會有類似的挑戰,這是人生階段的必然。
這應用的是Kristin Neff提出的「共同苦境(Common Humanity)」觀點,然後去接納遇到這樣困難的自己,減少自我批評,讓自己重新振作,能有力量再度聚焦於行動。
重點是「發展解決方案」。
告訴自己「這是一個發現解決方法的機會」,我也可以尋求幫助與資源,自我批評對困難的解決無益。「我能怎麼開始解決這個問題?有沒有資源或方法可以幫助我?」聚焦於具體行動,將注意力從自我否定與評價上轉開,並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靜、耐心,以理性決策的原則去尋找解方。
透過逐步改變對「困難」的解讀,調整自我面對挑戰的態度,降低「自我批評」的頻率,增加對「共同苦境」的意識,減少內耗,也讓身心所受的負面影響較小,對自我價值與自信的培養也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