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四皇子大將軍王 少年時期15歲時名字就叫做 胤禎

康熙十四皇子大將軍王 少年時期15歲時名字就叫做 胤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康熙十四皇子胤禎(禵)生於康熙二十七年,從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的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發現最早先在康熙四十二年的滿文朱批奏摺中,得知康熙十四皇子大將軍王,少年時期15、16歲時名字就叫做 胤禎

 

544 胤祉等奏問十八阿哥病勢摺

康熙四十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臣胤祉等謹奏:

本月二十五日接到諭旨,除喜十八阿哥病稍愈外,臣等二十五日所奏邸報尚未到,故極待知弟病痊癒,想數日恙復大癒。伏乞皇父旨至賜信理合謹奏。

 

臣胤祉、胤禛、胤祺、胤祐、胤禩、胤禟、胤䄉、胤祹、胤禎

朱批:今比先又覺好些但不可遠行。

 

(摘錄:《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 544》 第296頁)

avatar-img
探索歷史 真相藏於細微之處
0會員
33內容數
喜好探索歷史 真相藏於細微之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雍正帝的名字胤禛與同胞弟弟皇十四子的名字胤禎如此相似。胤禛和胤禎漢文書寫乍看下十分相似,而胤禛和胤禎的漢文讀音一樣,滿文讀音書寫部份,「禛」寫作「jen」,但禎滿文讀音書寫在康熙朝時有兩種,一種是「jeng」、另一種是「jen」,禎這兩種滿文讀音書寫在康熙朝時是混用(如圖1所示),並沒有硬性規定。然
雍正帝繼位之初,並沒有”康熙帝臨終末命八人同受面諭傳位見證 “的說法,最先只有 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的說法。   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召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入,面諭曰: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清實錄雍正朝實錄》維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卷5‚第
從輔國公臣延信密奏遵雍正帝旨收繳胤禎奏書及朱批諭旨摺可以知道撫遠大將軍王胤禎(禵)當時從甘州離開回京時,胤禎(禵)交通工具是騎騾,是從容不迫的,並非騎馬趕路回京奔喪。而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七日見到延信時,才知道父皇康熙帝駕崩的消息,這也可以證實胤禎(禵) 從甘州離開時,並不知道父皇康熙帝駕崩的消息。
雍正帝的名字胤禛與同胞弟弟皇十四子的名字胤禎如此相似。胤禛和胤禎漢文書寫乍看下十分相似,而胤禛和胤禎的漢文讀音一樣,滿文讀音書寫部份,「禛」寫作「jen」,但禎滿文讀音書寫在康熙朝時有兩種,一種是「jeng」、另一種是「jen」,禎這兩種滿文讀音書寫在康熙朝時是混用(如圖1所示),並沒有硬性規定。然
雍正帝繼位之初,並沒有”康熙帝臨終末命八人同受面諭傳位見證 “的說法,最先只有 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的說法。   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召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入,面諭曰: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清實錄雍正朝實錄》維基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卷5‚第
從輔國公臣延信密奏遵雍正帝旨收繳胤禎奏書及朱批諭旨摺可以知道撫遠大將軍王胤禎(禵)當時從甘州離開回京時,胤禎(禵)交通工具是騎騾,是從容不迫的,並非騎馬趕路回京奔喪。而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七日見到延信時,才知道父皇康熙帝駕崩的消息,這也可以證實胤禎(禵) 從甘州離開時,並不知道父皇康熙帝駕崩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