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分強、遊戲弱,Intel Core Ultra 7 265K 勸世開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HI,大家好,我是教徒

今天我要帶來的是Intel Core Ultra 7 265K,使用1個月心得

這次的使用主板,我將使用 TUF GAMING Z890-PLUS WIFI

raw-image

畢竟還是熟悉的TUF最對味~而這次亮點莫過於,CPU下方的SSD散熱片,這厚度,這TUF雕刻,就是拿來壓PCIE 5.0 M.2 SSD

然後I/O部分,我是覺得TUF普遍給的都不多,算是夠用而已,這次有3個USB 3.2 Gen2、3個USB 3.2 Gen1

raw-image

其中最大亮點就是,這次有 Thunderbolt 4,理論傳輸速度支援到40Gbps,也就是5000MB/s,並支援2個4K訊號,1個8K訊號,PCIe Gen3 規格還可以用來外接顯卡,非常萬用

機殼使用TUF GAMING GT302 ARGB,是衝原價屋首發預售贈送的,主機板買黑送黑,買白送白

raw-image


機殼好不好裝,現在還不知道,但內附的4顆14公分 TUF 信仰扇,倒是充值不少信仰 & 省了不少預算XD

raw-image
raw-image


另外這次使用記憶體,分別是宏碁 Predator Pallas II DDR5-6400 (16GBx2) & 芝奇Trident Z5 RGB 幻鋒戟 (24GBx2),來做頻率對效能的差異


宏碁的Predator Pallas II DDR5-6400​

raw-image


論外觀宏碁 Predator Pallas II 相比 芝奇Trident Z5 幻鋒戟,我反而比較喜歡宏碁的版本,怎麼說呢~ 黑色素面搭配logo,給人簡潔有力的感覺,這隻記憶體也是我目前摸過散熱片最厚的記憶體,沉甸甸的很有質感

raw-image


時序是CL32-39-39-102@1.4V,支援Intel XMP & AMD的EXPO

raw-image


芝奇Trident Z5 RGB 幻鋒戟

raw-image


特色就是頂部導光條,還有線條的層次感,然後安裝盡量不要壓到頂部導光條,畢竟不適金屬,還是小心一點比較好

raw-image


時序是CL40-48-48-128@1.35V,支援Intel XMP

raw-image


組裝成品,過程我也會放在影片供大家觀賞

raw-image

先來說說這次組裝心得,相比之前的 GT502 ,GT302沒有方便的快拆按鈕、硬碟擴充也比較少,上下雙艙設計讓 GT302 不像 GT502那麼寬,對桌子小的人,有沒有優勢...先不作評論,反而因為比較窄,藏線空間沒有很足,而我最在意的點,就是上下雙艙,他沒辦法底部進風幫 4070 做散熱,未來可能會考慮換成 TUF Gaming GT502 Horizon無界版~

但機殼主要還是看個人審美跟使用狀況!這邊教徒只是把自己的使用心得跟大家分享,GT302 依舊是能支援360水冷,買就送4顆14公分扇,顏值不錯的機殼


Ultra 7 265K CPU-Z資訊,計算單元使用台積電N3B節點,另外雖然是 LGA1851 ,但可以沿用 LGA 1700 腳位的散熱器

raw-image


R23測試中,解鎖華碩公耗設定

raw-image

AUTO 多核35766/單核2006 最大公耗219W

P CORE手調全核 5.3Ghz 多核36034/單核2246 最大公耗250W

跟13、14代的網路資料比,這次的 Ultra 7 265K 公耗跟跳水一樣,可以用大降來形容

另外日常使用,我還是比較傾向使用AUTO,來獲得更好的能耗比,雖然上K不超頻,有點說不過去,不過能省下 30W 的公耗,我是覺得挺划算的啦

古人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次我把之前的舊平台,拿來做對比,就來看看這次的 INTEL 的 Ultra 7 265K 到底有沒有說的那麼厲害!

raw-image


i7-12700K & Ryzen 7 5800X3D R23跑分數據!

raw-image


Ultra 7 265K 在R23跑分上的表現,的確是把另外2顆CPU壓在地上輾壓XD

raw-image


在CPU-Z也是相同表現

raw-image


ㄟ !所以 Ultra 7 265K 贏了嗎,等等....再讓我們看看記憶體延遲 & 遊戲表現

這邊是宏碁 Predator Pallas II DDR5-6400 & 芝奇Trident Z5 RGB 幻鋒戟 在AIDA64記憶體表現

raw-image


以下是 i7-12700K & Ryzen 7 5800X3D 舊DDR4平台,3200Mhz & 4000Mhz狀況


三平台對比延遲報表

raw-image

延遲部分 DDR5會比DDR4高,這點我可以接受,但是延遲平均來到80ns以上,我就不能理解了,雖然我是第一次使用DDR5,但平常也有看網路上的相關資料,Ultra 7 265K這表現實在不OK

首先14代 Intel DDR5平均延遲也才60ns-70ns (取自TECHPOWERUP)

raw-image


這次 INTEL 用膠水,這樣比可能有失公平,那拿同樣是膠水粘的AMD X3D系列比 (取自TECHPOWERUP)

raw-image

還是輸啊....不是說膠水比AMD還高級...

這還不是最扯的,遊戲部分更扯,在 《FINAL FANTASY XIV》 Benchmark裡,5700X3D 直接屌打 265K ,甚至跟差2代的12700K比,只贏744分

raw-image


《FINAL FANTASY XV》Benchmark 更是跟12700K來到誤差值,而 5700X3D 依舊保持領先

raw-image


再來GTA V部分,這邊可能 4070 遇到瓶頸,雖然幀數表現一樣,但強烈建議大家點開我的影片,看看5700X3D 對比 12700K & 265K ,5700X3沒有一些奇怪的小卡頓,看起來更舒服

raw-image


另外大家如果對《FINAL FANTASY XIV》&《FINAL FANTASY XV》,跑分過程有興趣的話,也歡迎點開我的影片,觀賞 5700X3D 這顆神U,是如何把 265K 壓在地上打的,放心,影片都設有章節目錄,可以直達大家有興趣的地方...


再來內顯,INTEL這次的確有進步,低特效遊玩3A大作,能給你至少24幀的電影氛圍

但距離流暢,至少還有1/2的距離

《Cyberpunk 2077》

raw-image


再來 INTEL 大吹特吹的 NPU ,使用Geekbench AI進行測試,以下是經過換算跟4070的差距,當然我知道這完全不能比

raw-image


但這邊我想說,我本身有使用Stable Diffusion 訓練LoRA模型的經驗,那時候記得是拿RTX 3080,訓練12張亞絲娜,大約花了我10-20分鐘,甚至更久,使用NPU訓練,豈不是要等到天荒地老

raw-image
raw-image

跟公司老同事抱怨,他就感嘆年輕人不知足,開始講古他以前下載一個影片,可是要花一個晚上的時間,拜託...現在哪還有這麼多時間,我還要追動漫耶...

NPU最大的用途,應該就是騙騙老人吧

總之這次的 INTEL 真的不行,剛上市我其實還抱有期待,想說會不會有類似於,RTX 3080 變 4070 的那種感覺,事實證明我想多了,除了公耗,40系列顯卡有一堆像是,DLSS 3、第八代編碼器...等新東西,而 INTEL 呢...除了公耗大降,其他像是延遲提高、遊戲性跟自家同級12代打平手、不知幹嘛用的NPU,拜託人家是上Buff,INTEL 是上Debuff

最近要買CPU打遊戲的話,我其實更推 5700X3D ,那我在影片中也有配 265K 跟 5700X3D 菜單,並分享我的思路,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那其實還有很多內容沒講到,像是INTEL APO對效能提升的幫助、記憶體GEAR1 & GEAR2 之間差別、內顯驅動安裝注意事項、 INTEL 現況、菜單分享,這篇開箱文主要還是專注於265K本體上,總之歡迎大家來看影片,喜歡的話,別忘了在影片中按讚跟訂閱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C教徒的沙龍
6會員
7內容數
PC教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嗨~大家好,我是教徒,又隔了許久才發文,這邊跟大家說聲抱歉~ 這次的主題是要開箱上面的 R7-7700 MPK,至於MPK就是OEM廠商散裝版,會比盒裝再便宜一點 考慮到要上AM5平台,現在大家主流應該都是在這兩顆之間做選擇,畢竟他們之間價差也不小,選擇7700 MPK省下的錢足以將5070
Thumbnail
2025/04/27
嗨~大家好,我是教徒,又隔了許久才發文,這邊跟大家說聲抱歉~ 這次的主題是要開箱上面的 R7-7700 MPK,至於MPK就是OEM廠商散裝版,會比盒裝再便宜一點 考慮到要上AM5平台,現在大家主流應該都是在這兩顆之間做選擇,畢竟他們之間價差也不小,選擇7700 MPK省下的錢足以將5070
Thumbnail
2025/01/25
嗨!大家好,我是教徒,好久不見了,這次我將帶來,我去年首發去原價屋罰站超久的戰利品!! AMD Ryzen 7 9800X3D的開箱
Thumbnail
2025/01/25
嗨!大家好,我是教徒,好久不見了,這次我將帶來,我去年首發去原價屋罰站超久的戰利品!! AMD Ryzen 7 9800X3D的開箱
Thumbnail
2024/11/19
嗨!大家好我是教徒,好久不見 這次我要開箱的,是我之前想買,又買不下手的水冷散熱器 那現在入手,主要就兩個原因,就是水冷變便宜跟漏液全機保各大廠幾乎都延到5年! 感覺就是技術成熟,漏液機率大降,廠商才敢這樣玩 然後這次開箱的是裡面的CP值王者,Frozen Warframe 360 ARGB
Thumbnail
2024/11/19
嗨!大家好我是教徒,好久不見 這次我要開箱的,是我之前想買,又買不下手的水冷散熱器 那現在入手,主要就兩個原因,就是水冷變便宜跟漏液全機保各大廠幾乎都延到5年! 感覺就是技術成熟,漏液機率大降,廠商才敢這樣玩 然後這次開箱的是裡面的CP值王者,Frozen Warframe 360 ARGB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HI,大家好,我是教徒 今天我要帶來的是Intel Core Ultra 7 265K,使用1個月心得 這次的使用主板,我將使用 TUF GAMING Z890-PLUS WIFI 畢竟還是熟悉的TUF最對味~而這次亮點莫過於,CPU下方的SSD散熱片,這厚度,這TUF雕刻,就是拿來壓PC
Thumbnail
HI,大家好,我是教徒 今天我要帶來的是Intel Core Ultra 7 265K,使用1個月心得 這次的使用主板,我將使用 TUF GAMING Z890-PLUS WIFI 畢竟還是熟悉的TUF最對味~而這次亮點莫過於,CPU下方的SSD散熱片,這厚度,這TUF雕刻,就是拿來壓PC
Thumbnail
ASUS TUF Gaming FX507VV-0142B13620H LCD尺寸:15.6 "(薄邊框)/FHD (1920 x 1080) 16:9/144Hz/IPS-level/Anti-glare/NTSC 72%/SRGB 100%/G-Sync 處理器:13th Gen Intel
Thumbnail
ASUS TUF Gaming FX507VV-0142B13620H LCD尺寸:15.6 "(薄邊框)/FHD (1920 x 1080) 16:9/144Hz/IPS-level/Anti-glare/NTSC 72%/SRGB 100%/G-Sync 處理器:13th Gen Intel
Thumbnail
處理器:13th Gen Intel® Core™ i7-13620H Processor 2.4 GHz (24M Cache, up to 4.9 GHz, 10 cores: 6 P-cores and 4 E-cores) 記憶體:16GB DDR5-4800 SO-DIMM (Mem
Thumbnail
處理器:13th Gen Intel® Core™ i7-13620H Processor 2.4 GHz (24M Cache, up to 4.9 GHz, 10 cores: 6 P-cores and 4 E-cores) 記憶體:16GB DDR5-4800 SO-DIMM (Mem
Thumbnail
買電腦時常常聽到CUP幾核心、速度XXX、記憶體8G、16G又是什麼? 這些到底代表什麼呢? 數字越高越好嗎?
Thumbnail
買電腦時常常聽到CUP幾核心、速度XXX、記憶體8G、16G又是什麼? 這些到底代表什麼呢? 數字越高越好嗎?
Thumbnail
我的硬體設備 主要是以搜尋到去年網友的推薦文為基準,加上提出一些自己的需求給工作室組的。 - 我提出的需求: 會直播,剪片,live2d運算 “不會”太常高畫質直播3A大作,家機以switch為主,可能也有steam。 預算50k上下。
Thumbnail
我的硬體設備 主要是以搜尋到去年網友的推薦文為基準,加上提出一些自己的需求給工作室組的。 - 我提出的需求: 會直播,剪片,live2d運算 “不會”太常高畫質直播3A大作,家機以switch為主,可能也有steam。 預算50k上下。
Thumbnail
前情提要 由於我的筆電已經用了10年,無法再戰下去了,且有預算考量,加上使用電腦幾乎都是定點,只有偶爾回家的時候會需要攜帶,因此最終選擇了迷你電腦,體積小不占空間,又方便攜帶,剛好符合我的需求。 菜單 由於這台無法裝獨顯,所以CPU的部分選擇 AMD R5 3400G(含Vega 11內
Thumbnail
前情提要 由於我的筆電已經用了10年,無法再戰下去了,且有預算考量,加上使用電腦幾乎都是定點,只有偶爾回家的時候會需要攜帶,因此最終選擇了迷你電腦,體積小不占空間,又方便攜帶,剛好符合我的需求。 菜單 由於這台無法裝獨顯,所以CPU的部分選擇 AMD R5 3400G(含Vega 11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