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自Podcast頻道Chat With Traders與Qullamaggie的訪談(2021)。
主持人開場:
Qullamaggie自2011年開始全職交易,獲利超過數千萬美元,難得的是他是一個只獨自操作自己資金的散戶。我們將從他的交易早期聊起,當時他以當沖為主,聊到他如何轉到波段交易,如何發現和研究可以獲利的交易設定(Setup),然後再深入探討他的其中一個交易設定:突破。
剛開始交易時是全職還是兼職?
差不多一開始就是全職。在我研究所(主修生物科技)畢業的前幾個月開始接觸到交易,然後就全心投入了,因此最後也沒有完成學位。念書時同時有做保全的兼職,所以有一些基本收入可以支持。
多少錢開始交易?
約5000美元。但在之後的幾年我歸零了大概3-4次。
歸零的過程?
第一次我先從模擬交易開始,兩週就把資金翻倍了,所以2011年5月我開始充滿信心的交易真錢,結果大約兩個月左右就賠光。因此我再回到保全的工作,半年存了約3000美元再次開始,這次大約六個月左右賠光。每次歸零我都有學到一點東西,所以每次歸零的時間有逐漸拉長。但這仍是一段很可怕的經歷,賠掉的是我當時(21歲)全部的財產。
一開始是當沖交易者?
因為一開始我在網路和社群媒體上追蹤的人都是當沖的,當時我也不知道還有其他的交易類型存在。剛開始交易其實沒有什麼系統或規則,就是亂跟著別人做,也不懂停損、部位控制、交易設定、移動停利之類的,每筆都All In,隨機的交易,壓力非常大。
怎麼轉成波段交易?
在開始交易的兩年後(2013)我當沖開始獲利,而開始獲利的1-2年後,由於我已看了很多線圖,我發現股票大的漲幅是經過數週、數月甚至數年產生,當沖很難有類似的50%、100%+獲利。同時我也在社群媒體上發現了一些波段交易者,也看了一些波段和長線交易的書,我發現波段交易擁有比較好的風險報酬比。在當沖時股價永遠在你的進場價格附近跑,但波段時如果順利,股價可能已經遠離你的進場價,就可以不用擔心和隨時盯著價格。另外我也發現波段比較容易放大資金,如果當沖較活潑的中小型股時有時流動性就不太適合較大資金。但整個從當沖轉換到波段的過程花費好幾年,過程很不舒服,因為當沖習慣會以為隔夜代表無法控制風險,但其實是可以的,叫做部位控制(Position Sizing)。
所以你轉成波段交易前就已經穩定獲利了?
是的,我的第一個一百萬美元是靠當沖賺的,但那之後主要就是靠波段了。
蠻有趣的,你已經靠當沖賺了百萬美元卻去嘗試波段,你當時的心態是很篤定波段會更成功,還是也是有點懷疑?
剛開始穩定獲利時其實我還是有點不敢相信,畢竟前兩年都在賠錢,那段日子很可怕壓力很大,也懷疑過獲利是否只是一時運氣好。但我發現我其實是一直在交易一些相同的型態,如果在波段裡我也能交易這些重覆的型態就可以。其實一開始我的想法是,使用波段交易能讓我花比較少的努力就賺到同樣的錢,我有點厭倦整天盯盤,我發現波段交易者大多是在開盤的第一個小時內進場,然後盤中就是監控持股而已。總之我就是懶惰的人,一開始單純是想減少負擔。
當初如何找到波段交易的設定(策略)?
從Stockbee和William O'Neil的書學到,了解這些型態在這百年來都適用,所以我用我的看盤軟體看遍了每一檔美股的歷史走勢,發現從古到今真的都是同樣的型態,當時我覺得我好像挖到了金礦一樣。
如何確定這些交易設定(Setup)真的能用?
我把看到的型態線圖都截圖下來存在Evernote裡,建立我自己的資料庫,例如在股票突破之前、剛突破和突破之後的日K線圖和日內走勢圖,觀察好的型態是長得怎樣,並學習當中的一些不同變化,配合自己在實際交易中的經驗就逐漸建立了信心。如我在我的直播中不斷強調的,每個人都應該這麼做,不論你的交易設定是什麼,去找幾百個、幾千個同樣的例子做驗證和建立資料庫,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去回顧一下你的資料庫強化你的記憶,交易主要就是在辨識型態,可以單純只看技術面,也可以跟我一樣結合基本面,我會看是屬於什麼題材和營收獲利數字,了解是什麼要素在驅動這檔股票,我發現這部分有些也是百年來一直都適用。這些過程就是建立交易信心唯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