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流星協會(American Meteor Society)流星是由稱為流星體的宇宙碎片流以極高的速度沿著平行軌跡(parallel trajectories)進入地球大氣層所引起的。
觀測流星雨應特別注意時間和月光條件。流星雨最好在午夜之後觀看,有些甚至要到午夜過後才可見。當月相大於一半(上弦至下弦)時,流星雨將受到月光影響而難以觀測。雖然每次流星雨最佳觀看時間年復一年基本上相同,但月光條件每年都會發生很大變化。
觀測流星雨需瞭解最佳時段和極大期之外,基本資料包括:
- 輻射點(radiant): 指流星雨看起來從夜空中的某一點輻射出的地方
- 天頂每時出現率(ZHR): 當天氣晴朗,天空無雲無遮擋,也沒有任何光汙染情況下,輻射點在天頂,且肉眼可見星等達 6.5 等時,觀測者可見最多流星數量。
- 速度: 指流星進入地球大氣層的速度,速度範圍約為每秒11公里至72公里。
- 母體天體(parent object): 指產生流星雨的天體。
以雙字座流星雨為例,輻射點在07:33 +32.4°、ZHR為150、速度21英里/秒(約33.8公里/秒)、母體天體為3200 Phaethon(由於近日點僅約 0.14 AU,比水星距離太陽更近,因此以與希臘神話中掌控太陽戰車的「費頓(Phaethon)」作為命名)
為什麼以雙子座流星雨作為舉例呢?
因為2024年12月14日是人生第一次追流星雨,也就是雙子座流星雨。那天約5點出門,6點多抵達新竹縣寶山鄉-寶山第二水庫停車場,那時天微亮,雲層滿厚的,沒有看到流星雨,不過繞水庫環湖步道來回兩次,散步過程感覺身體越來越暖和~

寶山水庫環湖步道
那天還拍到紅珠鳳蝶(學名: Pachliopta aristolochiae),黑色翅膀上有鮮紅色和白色斑點,帶有醒目的紅色身體,在台灣是一種常見的鳳蝶科蝴蝶,尤其在低海拔的森林或郊區。不過這隻紅珠鳳蝶的翅膀好像受傷了,停在路邊矮石牆邊緣,靠近時也不會飛走。

紅珠鳳蝶(學名: 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在寶山水庫散步後時間還早,便順路開到北埔冷泉。相較於夏天假日人山滿滿,冬天早晨只有零星幾個當地人,雖然大坪溪攔沙壩水量沒有滿到整個橫面積形成壯觀的水簾,但可以近距離看觀看。

北埔冷泉
北埔冷泉著名的是碳酸與硫磺共生泉之外,四月下旬至五月也是觀賞螢火蟲的秘境,十二月的早晨沒有螢火蟲可以觀賞,但剛好是山茶花(學名: Camellia japonica)綻放的花期,能拍到白色的山茶花覺得很開心~

白色山茶花(學名: Camellia japonica)
逛完北埔冷泉後,距離清晨5點吃早餐的時間有點久,接著就到竹東市場逛逛吃葉媽媽糯米飯魷魚羹,畫下一天美好的追雙子座流星雨行程~

葉媽媽糯米飯魷魚羹
天文學相關專有名詞
- 視星等(apparent magnitude, m): 即從地球上所見星體的亮度。在地球上看起來越亮的星體,其視星等數值越低。一顆星星的星等,取決於它離地球的距離、它本身的光度(絕對星等)、星際塵埃遮蔽等多重因素。一般人肉眼能分辨的極限大約是6.5等。
- 絕對星等(absolute magnitude, M): 指把天體放在指定的距離時(10秒差距)天體所呈現出的視星等。此方法可把天體的光度在不受距離的影響下,作出客觀的比較。
- 秒差距(parsec, pc): 由英國天文學家赫伯特·霍爾·特納提出,英語名稱為一混成詞,由「1角秒(arcsecond)的視差(parallax)」組合而來,是一個宇宙距離尺度,最標準測量恆星距離的方法,建立在恆星視差的基礎上,用以測量太陽系以外天體距離的單位。而測量太陽系以內天體距離的單位有(1)天文單位 (astronomical Unit, AU): 例如,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是1 AU,火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約1.52 AU;(2)光秒與分秒(light second/light minute): 例如,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約為1.28 光秒;(3)公里: 例如,行星衛星或人造探測器之間的距離。
2025年-主要可觀測的流星雨彙整
參考資料來源: 美國流星協會AMS、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後記:
看到今年初象限流星雨的新聞,於是回想了去年年底的流星雨之旅,期望今年有機會再追一次流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