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不哭 親子打造愛的收納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玩具不哭 親子打造愛的收納窩

玩具不哭 親子打造愛的收納窩

玩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它們不僅帶來歡樂,更能激發想像力、創造力和學習能力。然而,隨著玩具越來越多,如何有效地收納便成為許多家庭的共同課題。與其將收納視為苦差事,不如將它轉化為親子互動的機會,讓孩子從小建立良好的整理習慣,並在過程中培養責任感和獨立性。

玩具對孩子的影響

認知發展

  • 促進感官探索:不同材質、形狀、顏色和聲音的玩具,可以刺激孩子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幫助他們認識世界、建立感官經驗。例如,色彩鮮豔的積木可以刺激視覺發展,不同材質的玩具可以讓孩子感受不同的觸覺。
  • 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積木、黏土、畫筆等玩具可以讓孩子自由發揮創意,建構自己的世界,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
  • 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拼圖、迷宮等益智玩具可以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空間推理和問題解決能力。孩子在玩樂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嘗試、思考和解決問題,才能達成目標。
  • 學習新知識和技能:許多玩具都具有教育意義,例如字母積木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字母,地球儀可以讓孩子認識世界地理。

社會情緒發展

  • 學習社交互動:玩扮家家酒、角色扮演等遊戲可以讓孩子學習與他人互動、合作和分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 發展情緒表達:孩子可以透過玩玩具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例如開心、生氣、害怕等。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玩玩具的過程,了解他們的情緒狀態,並給予適當的引導。
  • 建立自信心:當孩子成功完成一個遊戲或拼圖時,會獲得成就感,進而提升自信心。
  • 學習處理挫折:在遊戲過程中,孩子可能會遇到失敗或挫折,例如積木倒塌、拼圖拼錯等。這可以幫助他們學習面對挑戰、克服困難,培養容錯的彈性。

身體發展

  • 促進大肌肉發展:球類、跳繩、滑板車等戶外玩具可以鍛鍊孩子的大肌肉群,增強體能,促進身體協調性。
  • 精細動作發展:積木、拼圖、黏土等玩具可以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精細動作和手部肌肉控制能力。

語言發展

  • 擴充詞彙量:透過玩玩具,孩子可以學習新的詞彙,例如動物名稱、顏色、形狀等。
  • 增進語言理解能力: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玩具,並用語言描述玩具的特徵、玩法等,幫助孩子理解語言。
  • 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孩子在玩玩具時,會模仿大人或其他孩子的說話方式,練習語言表達能力。


玩具對孩子的影響不容小覷,讓我們陪伴您和孩子一同規劃玩具收納,打造一個舒適、快樂的遊戲空間!

與孩子共同參與 建立收納意識

讓孩子成為收納小主人

許多家長習慣一手包辦家中大小事,包括整理孩子的玩具。然而,這種做法容易讓孩子認為整理是別人的責任,缺乏主動參與的意願。建議從小讓孩子參與玩具收納,讓他們明白玩具是自己的,也需要自己負責整理。

親子溝通 建立收納共識

在開始規劃收納前,與孩子進行充分的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例如,可以詢問孩子喜歡怎樣的收納方式、哪些玩具經常玩、哪些玩具可以淘汰等等。透過討論,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更容易接受並執行收納計畫。

遊戲化收納 增添趣味性

將收納融入遊戲中,可以提高孩子的參與度和興趣。例如,可以設定整理時間,和孩子比賽誰收得快、收得好;或是將玩具分類,玩「玩具找家」的遊戲,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收納。

玩具斷捨離 留下精華

定期檢視 篩選玩具

隨著孩子成長,有些玩具可能已經不再適合他們的年齡或興趣。定期與孩子一起檢視玩具,篩選出不再需要的玩具,可以釋放收納空間,也能讓孩子學習取捨。

分類淘汰 決定去留

篩選玩具時,可以引導孩子思考以下問題:

  • 這件玩具我還喜歡嗎?
  • 我多久玩一次這個玩具?
  • 這個玩具是否已經損壞?
  • 我有類似的玩具嗎?

透過這些問題,幫助孩子判斷玩具的去留,並將玩具分成「保留」、「送人」、「丟棄」三類。

賦予玩具新生命

對於還能使用的玩具,可以鼓勵孩子將它們送給親朋好友、捐贈給慈善機構,或是參與二手玩具交換活動。讓孩子明白,即使不再需要的玩具,也能發揮價值,幫助他人。

善用收納工具 打造井然有序的空間

依據空間選擇收納工具

不同的空間適合不同的收納工具。在選擇收納工具時,需要考慮空間大小、玩具種類和孩子的使用習慣。

  • 開放式收納: 適合展示類型的玩具,例如玩偶、模型車等。可以使用層架、展示櫃等,讓玩具成為空間的裝飾。
  • 抽屜式收納: 適合體積較小的玩具,例如積木、拼圖等。可以使用抽屜櫃、收納盒等,方便分類和拿取。
  • 箱式收納: 適合大型玩具或不常玩的玩具。可以使用收納箱、儲物籃等,將玩具集中存放。
  • 牆面收納: 適合輕便的玩具,例如畫筆、文具等。可以使用掛鉤、洞洞板等,充分利用牆面空間。

透明收納 一目了然

選擇透明的收納盒或儲物箱,可以讓孩子清楚看到玩具的位置,方便拿取和歸位。

標籤分類 輕鬆辨識

在收納盒或儲物箱上貼上標籤,標示玩具種類,可以幫助孩子快速找到想要的玩具,也能養成物歸原位的習慣。

善用空間 創造更多收納可能

除了常見的收納工具外,還可以發揮創意,利用家中現有的物品或空間進行收納。例如,可以利用床底空間放置收納箱、將樓梯下方改造成玩具收納區、利用牆面空間設置層板等等。

建立收納規範 養成良好習慣

制定收納規則 共同遵守

與孩子一起制定簡單易懂的收納規則,例如:

  • 玩完玩具要立刻歸位。
  • 每週固定時間整理玩具。
  • 定期清理不再需要的玩具。

將規則張貼在明顯的地方,提醒孩子遵守。

以身作則 成為孩子的榜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以身作則,做好收納示範,才能讓孩子更願意學習和模仿。

耐心引導 陪伴孩子成長

孩子需要時間學習和適應新的收納方式,家長要給予耐心和鼓勵,陪伴孩子逐步建立良好的收納習慣。

獎勵機制 強化良好行為

可以建立獎勵機制,鼓勵孩子積極參與收納。例如,完成收納任務後,可以給予口頭讚美、小貼紙或其他獎勵,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維持整潔 享受舒適空間

定期清潔 保持環境衛生

玩具容易積累灰塵,需要定期清潔,保持環境衛生。可以安排固定的時間,與孩子一起清潔玩具和收納空間。

維護收納秩序 避免混亂

玩具收納好後,要提醒孩子維持收納秩序,避免再次陷入混亂。

營造舒適氛圍 享受遊戲時光

一個整潔有序的遊戲空間,可以讓孩子更專注於玩樂,享受遊戲時光。家長可以透過佈置、燈光等營造舒適的氛圍,讓遊戲空間成為孩子快樂的天地。

親子收納 從遊戲中學習成長

玩具收納不僅僅是整理物品,更是一門生活藝術,也是親子互動的絕佳機會。透過共同規劃、參與和實踐,讓孩子從小建立良好的收納習慣,培養責任感和獨立性,並在過程中享受親子時光,共創美好的居家環境。


■ 親子收納不知道怎麼開始?
歡迎找親子收納師來幫忙(https://lin.ee/bK24IVg)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家道
8會員
96內容數
家道集團助人20年,走進萬戶家庭,發現家庭生活品質的差異關鍵與幸福快樂的核心樣貌,因此家道集團整合三大服務「家庭教育X家庭空間X家庭生活」,並採取「入家服務|身心靈覆盤|專長培訓」,協助家庭重新覆盤,打造生活幸福的解決方案。
家道的其他內容
2025/04/23
你可能聽過這樣的對話: 「你怎麼東西都亂丟?!」 「我找不到啊!」 「這是你昨天說不要的!」 「可是我現在又想要了!」 其實,孩子不是不會整理, 而是他還不懂—— ❝ 什麼叫做「選擇」和「割捨」。❞ 親子整理不是「教」,而是「陪」。 陪著他探索情感、理解自己、知道什麼對他來說是重要
2025/04/23
你可能聽過這樣的對話: 「你怎麼東西都亂丟?!」 「我找不到啊!」 「這是你昨天說不要的!」 「可是我現在又想要了!」 其實,孩子不是不會整理, 而是他還不懂—— ❝ 什麼叫做「選擇」和「割捨」。❞ 親子整理不是「教」,而是「陪」。 陪著他探索情感、理解自己、知道什麼對他來說是重要
2025/01/22
搬家,總是令人既期待又煩惱。期待新家的舒適與美好,卻也煩惱打包整理的繁瑣。如何才能讓搬家過程更加順暢,甚至享受其中?別擔心!這份指南將提供您全方位的搬家策略,從打包技巧、收納妙招、搬家公司選擇,到搬家後的整理規劃, 讓您輕鬆告別舊家,擁抱新生活!
Thumbnail
2025/01/22
搬家,總是令人既期待又煩惱。期待新家的舒適與美好,卻也煩惱打包整理的繁瑣。如何才能讓搬家過程更加順暢,甚至享受其中?別擔心!這份指南將提供您全方位的搬家策略,從打包技巧、收納妙招、搬家公司選擇,到搬家後的整理規劃, 讓您輕鬆告別舊家,擁抱新生活!
Thumbnail
2025/01/22
和孩子一起整理照片和紀念品,並引導他們製作回憶錄,不僅僅是一項有趣的親子活動,更是一趟充滿意義的心靈之旅。透過這個過程,孩子不僅可以學到如何整理和保存珍貴的回憶,更能培養珍惜回憶、家庭觀念和表達能力等重要的價值觀和技能。
Thumbnail
2025/01/22
和孩子一起整理照片和紀念品,並引導他們製作回憶錄,不僅僅是一項有趣的親子活動,更是一趟充滿意義的心靈之旅。透過這個過程,孩子不僅可以學到如何整理和保存珍貴的回憶,更能培養珍惜回憶、家庭觀念和表達能力等重要的價值觀和技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教導孩子收拾玩具,是許多家長共同的煩惱。本文提供三個有效方法,包含陪孩子一起收、給玩具固定位置、以及使用集點卡等,讓收拾玩具變成有趣又具挑戰性的活動,不再是爸媽的惡夢!
Thumbnail
教導孩子收拾玩具,是許多家長共同的煩惱。本文提供三個有效方法,包含陪孩子一起收、給玩具固定位置、以及使用集點卡等,讓收拾玩具變成有趣又具挑戰性的活動,不再是爸媽的惡夢!
Thumbnail
和孩子一起整理文具,不僅能創造整潔的學習空間,更是培養好習慣的絕佳機會!引導孩子分類收納,提升專注力和條理性,還能激發學習興趣。善用收納工具、打造舒適環境,讓孩子參與佈置,享受親子時光,遊戲化整理、繪製文具地圖等技巧,增添趣味。父母的陪伴和鼓勵,是孩子建立良好習慣的關鍵。
Thumbnail
和孩子一起整理文具,不僅能創造整潔的學習空間,更是培養好習慣的絕佳機會!引導孩子分類收納,提升專注力和條理性,還能激發學習興趣。善用收納工具、打造舒適環境,讓孩子參與佈置,享受親子時光,遊戲化整理、繪製文具地圖等技巧,增添趣味。父母的陪伴和鼓勵,是孩子建立良好習慣的關鍵。
Thumbnail
打造兒童友善的收納區,是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第一步!孩子天性愛玩,玩具、書籍、衣物總是散落一地?只要掌握一些技巧,就能讓孩子愛上整理。安全至上,選擇穩固的家具和環保材質,避免尖銳邊角。其次,依年齡調整收納方式,讓孩子輕鬆參與。善用空間和收納工具,將物品分類整理,並搭配圖案或文字標籤,引導孩子學習。
Thumbnail
打造兒童友善的收納區,是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第一步!孩子天性愛玩,玩具、書籍、衣物總是散落一地?只要掌握一些技巧,就能讓孩子愛上整理。安全至上,選擇穩固的家具和環保材質,避免尖銳邊角。其次,依年齡調整收納方式,讓孩子輕鬆參與。善用空間和收納工具,將物品分類整理,並搭配圖案或文字標籤,引導孩子學習。
Thumbnail
玩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它們不僅帶來歡樂,更能激發想像力、創造力和學習能力。然而,隨著玩具越來越多,如何有效地收納便成為許多家庭的共同課題。與其將收納視為苦差事,不如將它轉化為親子互動的機會,讓孩子從小建立良好的整理習慣,並在過程中培養責任感和獨立性。
Thumbnail
玩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它們不僅帶來歡樂,更能激發想像力、創造力和學習能力。然而,隨著玩具越來越多,如何有效地收納便成為許多家庭的共同課題。與其將收納視為苦差事,不如將它轉化為親子互動的機會,讓孩子從小建立良好的整理習慣,並在過程中培養責任感和獨立性。
Thumbnail
許多家長常為孩子「玩具丟滿地」、「書桌亂糟糟」而感到頭痛不已。究竟該如何有效提升孩子的自我收納能力呢?我們一起從「心」出發,深入探討培養孩子收納習慣的關鍵因素,並提供一系列實用技巧和策略,幫助家長引導孩子愛上收納,建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Thumbnail
許多家長常為孩子「玩具丟滿地」、「書桌亂糟糟」而感到頭痛不已。究竟該如何有效提升孩子的自我收納能力呢?我們一起從「心」出發,深入探討培養孩子收納習慣的關鍵因素,並提供一系列實用技巧和策略,幫助家長引導孩子愛上收納,建立受益終生的好習慣。
Thumbnail
親子整理不僅是維持居家環境整潔的方法,更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和親子互動的絕佳機會。從小開始,從小事做起,有固定的整理時間、從小任務開始、讓孩子思考並參與決定,透過遊戲、引導和尊重,加上善用工具如標籤、圖示等,提供選擇來引導孩子思考,讓整理成為親子之間的樂趣, 共同創造一個舒適溫馨的家。
Thumbnail
親子整理不僅是維持居家環境整潔的方法,更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和親子互動的絕佳機會。從小開始,從小事做起,有固定的整理時間、從小任務開始、讓孩子思考並參與決定,透過遊戲、引導和尊重,加上善用工具如標籤、圖示等,提供選擇來引導孩子思考,讓整理成為親子之間的樂趣, 共同創造一個舒適溫馨的家。
Thumbnail
兒童收納不只是讓孩子是將物品歸位,更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和健全人格的途徑。收納時需要分類和歸納,有助於發展他們的認知能力、邏輯思維還有問題的解決能力,也要理解對空間的概念,在收納中建立秩序感,對建立規則和時間觀念都很重要,也能讓他們感受自我價值而獲得成就感,建立自信心及積極的自我形象。
Thumbnail
兒童收納不只是讓孩子是將物品歸位,更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和健全人格的途徑。收納時需要分類和歸納,有助於發展他們的認知能力、邏輯思維還有問題的解決能力,也要理解對空間的概念,在收納中建立秩序感,對建立規則和時間觀念都很重要,也能讓他們感受自我價值而獲得成就感,建立自信心及積極的自我形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