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全球美妝市場趨勢:品牌策略、創新技術與市場動態解析
隨著 2025 年的到來,全球美妝市場正迎來重大變革,品牌們積極調整策略,迎合消費者對高端、可持續、美學體驗與科技應用的需求。從新成分研發、快閃店行銷,到國際貿易戰爭與零售轉型,每一個變數都將影響美妝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近期業界的重要動態,包括 Silab 的創新成分 Longevicell、Chanel 的藝術文化佈局、法國美妝產業的關稅策略、Coty 和資生堂的財報分析、Sephora 及英國零售市場的競爭格局、Geka 和 Roquette Beauté 的新技術突破,以幫助產業人士掌握最新趨勢。

powered by Canva AI
1. Silab 推出 Longevicell:高效抗老成分
Silab 研發的 Longevicell 採用 桃金孃葉(Myrtle Leaves) 提取的 寡聚半乳糖醛酸(Oligogalacturonans),專門針對Sirtuins(長壽蛋白)及其輔助因子 NAD+ 和 AMPK,以支持細胞長壽、減少蛋白質氧化並提升肌膚能量。
📌 臨床實驗結果:
- 14 天後,皮膚更光滑、透亮
- 28 天後,彈性提升、緊緻度增加、皺紋減少
- 100% 測試者認為肌膚更有光澤,95% 受試者認為 Longevicell 有效抗皺
📌 應用:適用於臉部與身體護膚品,建議濃度 1%-4%,並符合國際化妝品法規。
產品推薦:寶拉珍選 高效胜肽膠原緊緻霜
2. Chanel 佈局美國藝術與文化市場
Chanel 任命 Irene Kim(前 Art Basel 全球 VIP 負責人)擔任美國藝術與文化主管,這是品牌首度設立此職位,顯示 Chanel 進一步強化奢侈品與藝術文化的交匯點。
📌 影響:Chanel 透過 藝術展、沉浸式體驗與名人合作,深化品牌影響力,強化奢華定位。
3. 法國化妝品產業應對美國關稅威脅
法國為全球最大化妝品出口國,2024 年出口額達 222 億歐元(+6.8%),但面臨美國貿易戰威脅,市場研究機構 Asterès 提出 三種可能的關稅情境:
1️⃣ 全面 10% 關稅(影響有限,因為通膨與利率可平衡)
2️⃣ 針對法國化妝品的特定關稅(最壞情境,將嚴重衝擊產業)
3️⃣ 貿易戰全面升級(改變全球市場格局)
📌 應對策略:法國美妝品牌將強化高端市場,拓展亞洲與中東市場,以降低對美國的依賴。
4. Coty & 資生堂財報:市場競爭與挑戰
Coty:銷售下滑 3%,香水業務仍強勁
- Q2 營收 16.7 億美元(-3%),受彩妝市場疲軟與亞洲銷售下降影響。
- 香水占 60%+ 營收,成長 10%,與施華洛世奇(Swarovski)合作推出新香氛系列。
資生堂:利潤大跌 73%,中國市場低迷
- 2024 年營業利潤 75.8 億日圓(-73%),受中國消費疲軟影響。
- 預計 2025 年仍將面臨中國市場挑戰,但品牌將持續投資高端護膚與抗老市場。
產品推薦:資生堂 百優精純乳霜
5. 英國美妝零售市場:轉型與競爭加劇
市場趨勢
- 2024 年市場規模達 454 億英鎊,未來五年 CAGR 3%
- 香水與彩妝需求增長最快(16% 和 17%)
- Sephora 強勢回歸,對 Boots、Superdrug 形成競爭壓力
- 線上美妝銷售占比將於 2028 年增至 23%
📌 「體驗式美妝零售」成趨勢
- Boots、Debenhams 開設專門美妝店,整合 AI 技術、皮膚分析、彩妝體驗
- Diptyque 旗艦店採用「社交媒體打卡式門市設計」
📌 「多品牌商店」競爭力強
- Superdrug、Boots 受消費者青睞,因可選擇不同價格品牌
- Marks & Spencer、John Lewis 也加碼美妝市場
6. Geka & Roquette Beauté:新技術創新
Geka 於洛杉磯推出首款「美國製造」美妝系列
- ETHEREAL 系列 結合 燙金技術、彩色陰影印刷,提供 睫毛膏、唇彩、眉妝 產品。
- 主打產品:boombasticBRUSH 睫毛膏、missCURL 捲翹睫毛膏、delightfulCHARMER 唇彩。
Roquette Beauté 在上海設立美妝共創中心
- 專注天然植物基成分研發,滿足中國市場需求。
- 設立應用實驗室與測試中心,與巴黎研發團隊合作,專注護膚配方。
結論:2025 年美妝市場的核心趨勢
✅ 抗老成分進化(Silab Longevicell 引領生物技術)
✅ 奢侈品牌文化戰略佈局(Chanel 深化藝術與美妝結合)
✅ 貿易戰與全球市場調整(法國 vs. 美國關稅戰)
✅ 零售模式升級(體驗式美妝店 & 多品牌策略)
✅ 科技驅動線上銷售(AI、AR 試妝、社群電商)
2025 年的美妝產業將是技術創新、市場競爭與消費者體驗進化的關鍵一年,各大品牌必須靈活應對,才能在激烈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