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在童話故事的上集還是下集呢?我在下集。
吃早餐時想說來追一下好了,老公出門前好奇的問我在看什麼,我說:「童話故事,」看他一眼後接著說:「下集。」他笑著說:「妳在說我們嗎?」
我也笑著回問:「我們有童話故事嗎?」
確實,婚前和婚後相比,婚前像童話故事上集;只有一半的石頭,找到切面能合得來的另一半,合在一起後向前滾滾看,看看滾在一起的感覺如何,看看能不能一起滾過那道名為「婚姻」的大門。
這是社會性的SOP,認為兩顆石頭合在一起後就是得通過那道大門才算完成。這裡先不討論是不是非得照著SOP才對,僅管這沒有對錯,童話故事的下集也未必非得進入婚姻。只是這部童話故事的下集,就是進入婚姻了。
在婚姻裡,開始有更多的東西放到兩顆石頭中間,這兩顆石頭像一付牙齒,得不停的咀嚼、磨合,然後消化處理掉。如果放進石頭中間的東西沒有磨完或磨好,那麼中間就會卡著東西,愈卡愈多時,兩粒石頭會愈離愈遠,沒辦法合在一起好好的往前滾動。
使用牙齒咬碎磨食物時,你沒辦法只動上排牙齒或只動下排牙齒吧?
常咀嚼健腦哦!
但磨到後來牙齒敏感也是有的,有的人就不敢咬了,或是直接拒絕掉某些食物,當然也有人想辦法修復牙齒。我覺得沒有非怎麼做才是對的,只要吃的東西是兩個人都能接受的,那就好。
每七天就想離婚,這個頻率應該是滿高的了。
有幾個劇情我覺得很有意思,發人省思。
如果你發現另一半下載了交友軟體正在尋找靈魂伴侶,你會怎麼做?
有多少人當下能冷靜的思考?又有多少人當下會想和對方好好的聊一聊或是想去瞭解對方呢?瞭解後,又有多少人願意和對方一起調整呢?
(有猜想過曾學友可能是Rain嗎?劇中學友和小鹿在聊天時說,他是中文系,為了幫寫情書抄了很多張愛玲和徐志摩。)
學友和小鹿在公園聊天時,提到婚前就知道老婆不想生小孩,有想過也許婚後對方的想法會有改變,結果沒有。
如果婚前就知道對方的想法是這樣,抱著期待對方可能因為婚後有改變而結婚,對彼此公平嗎?尤其是女方,要面對的重量很可能不太一樣。那個期待對方婚後可能有改變,是單純的覺得對方婚後可能會為了兩個人而改變,還是期待對方在婚後的各種壓力下而有改變?
就像第一集裡婆婆媽媽們關心的:你什麼時候要結婚?你什麼時候要生小孩?
好像這兩件事沒有完成,你的人生就不對了。
學友和宜玲做了檢查,原來學友是無精症。婆婆發現他們謊稱去旅遊實則是去醫院手術,於是躲在房裡生悶氣,甚至直覺認為是宜玲不想生去做了流產手術。那個當下,有多少人會站出來把問題攬在自己身上?
這個情操很大嗎?
因為備孕一直沒有消息,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很令人沮喪了,還要面對他人質疑「問題出在自己身上」的壓力。當學友對自己母親說不出口,怕母親聽到原來他無精症時會有多傷心,宜玲說謊成全。在學友生氣她說謊時她又解釋:「反正婆婆知道她不想生,就說她生不出來就好了,她又沒差。」真的沒差嗎?
在宜玲表示醫生說她不能生後,婆婆找了風水師,親戚們也通通來關心,提供各家受孕秘方,要化不可能為可能。雖然宜玲後來有考慮懷個孩子,但沒有經過他人同意硬是送上自以為的「善意」就真的是善意嗎?
這部劇的設定是男生不孕,因為這段劇情讓這個「善意」更被突顯出來。
你給的善意是人家需要的嗎?還是這是為了滿足自己?
宜玲一直想搬出去,她住婆家的不自在是顯而易見的。當她一夜未歸,婆婆在家門口說的那些話分明也是沒有想替她著想的。
後來知道學友不孕,婆婆拿出學友小時候的照片,她自責是自己懷孕時貪吃才造成兒子體質有問題時,宜玲安慰了她。
如果受了那麼多怨氣的是妳,妳還有辦法安慰對方嗎?
也許因為自責,所以婆婆對兒子備加照顧。
也許因為沒發現弟弟被霸凌還拖他去上學,所以宜玲自責並擔心自己不能成為一個好媽媽。
也許每件事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個也許,也許我們也經常只是猜測沒有去瞭解。
太多時候,我們沒有問過對方,你要去哪裡?

張愛玲《愛》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
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
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
剛巧趕上了,
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
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學友問宜玲,為什麼嫁給他?
宜玲表示,因為學友接受了最真實且不完美的她。
#現實中,我們都會一直不完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