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 港 春 秋---大坑罟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raw-image

大坑罟(註1),南北狹長,北鄰港口里,

村人稱為山尾;南邊到竹安河口,稱為南頭,

中間就是全村信仰中心唐山過台灣的帝君廟。

當地居民除正統的出海捕魚外,也有以牽罟作業

(註2),因不用出海,亦適於婦孺老幼為之;

相傳是在盧家商港未淤塞之前,村民外出往返,

皆得以船交通,也叫做過港。

那個貧困年代盜匪滋生,兒時聽老人家說,鼠輩們會利用男人出海時,

挖居家的土角厝侵入劫奪財物。而女人們也不是省油的燈,會機伶的用茶壺倒水入尿

桶,佯裝男人在家,或乾脆拿刀候在土角壁前,專等土匪挖出洞伸入頭後,砍向鼠頭。

討海的男人,不是酒就是賭。

raw-image

父親說,他的祖父就是欠下一屁股賭債後,

載著一船的花生逃往唐山,便也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父親最討厭人家賭博,雖然他偶而也會在風

湧大到不能出海時,瞞著阿母偷偷的去蜻蜓點水

小賭一下,而他多半是看著人家玩的時候多,

畢竟食指浩繁,沒那個野心做過大的冒險。

可有一次父親因把家裡的一間空屋租給人家聚

賭,害的阿母被警察抓到拘留所關了一晚,在那

肅殺的年代在驚佈之後,卻讓全家引為笑談,

算是窮人家對自己的揶揄自嘲。

 

raw-image

他小時後愛哭是出了名的,而且哭聲怪異,

到現在還一直引為兄長們的笑談。

有時他在腦海裡追憶都沒印象,

便好奇試著模擬著父兄所描述的哭聲:

「啊離啊~阿卜啊~啊哈哈哈哈…」,

果然不同凡響,他自己也偷偷笑著。

是呀!人世就是從出生哭(自己哭)到死的呀(別人哭)!

這片土地一直都是家鄉,他也未曾長時的離開,爾後就算為了工作在繁華的都市,

在陌生的馬來西亞,在在令他魂牽夢繫。

過港的海、廟、沙埔、防風林、魚池、石仔路、土豆園、海水浴場…

他將半世紀的歲月汗涔涔血殷殷淚潸潸全然的鋪排於此流淌於此,也終將安歇於此。 1020118

raw-image

他必需在進入海的路頭(土堤較高處,

兩側大都是林投樹與土豆園)後,

尋找幾塊破布或拔些雜草,以備墊著赤足的腳

底,才能跑過那百多公尺赤炎炎炙熱的沙埔。

沙灘上湧來的潮水是清涼的,浪來浪回,

如一把伸縮喇叭,在陽光下鳴奏著滿是亮麗清悅

的海洋之歌。

他儘情讓經過滾燙的雙足浸在沙地下,

直到浪退陷入深深的足印,才將雙腳抽出前行。

他不忘小心翼翼提著要送給在南方撈捕魚苗的父兄的午餐便當,說是南方,其實也僅是

到竹安河口約為半公里路程而已,但對八九歲的孩子而言,那已是遙遠陌生的異鄉了。

raw-image

那邊是深茂幽寂的木麻林,是孩子們的禁地,

大人總繪聲繪影的談論著,那兒有魔神仔,

那叢林投樹曾有人吊死,那廢棄的防空洞常有莫

名的魅影幢幢…孩子們雖好奇者蠢蠢欲動,

卻也被恐怖的想像所牽制而裹足不前。

但那一大片林子可也是村內婦孺們撿拾柴火的來源;他便常與小妹跟著阿母進入那神秘

的林內,阿母忙著收集落著滿地灰灰的木麻鬚(木麻黃的落葉,是昇火的佳材),

他與小妹便四處摘著牽牛花,或取食那微酸微甜微猩如魚眼般熟黑的黑葵菜果子,

那也是一種零食,缺乏油猩味的孩提時代,是多麼的讒。

有一次在清晨天將亮未亮時,阿母獨自一人進入那片防風林,而這次她撿取的是木麻黃

枯敗的樹枝,卻遭那巡守員一路追捕到村內,阿母面色青筍筍的逃回家中,仍不止地顫

慄著;一個瘦弱的婦人,在黑暗的林子裡狂奔,後頭如似有兇猛野獸緊迫的追噬,

阿母驚嚇了好久,爾後每當憶起,總氣得牙癢癢的。

追她的那個巡守員,直到幾年前他才知道是他朋友的父親,而今也已過身了。

raw-image

夏季的海最是不可測,晴時親藹怡人,

但當颱風來時,天使一剎那間變成魔鬼,

奪去多少漁夫的性命。

童年哪懂大人的憂慮啊?每當滔天巨浪過後,

最高興的便是孩子們,如鴨子放出籠,

不約而同齊往海邊。他總帶著小妹,在充斥著隨狂風暴雨沖刷而入海靠岸的漂流木中,

混雜著五花八門琳瑯滿目的雜物中,尋覓著心愛的寶貝,塑膠玩具、新奇的貝殼、

一個鐵盒子、彈珠、甚至是新鮮的魚蟹…那般不可預測的尋寶,

將幼小的心充塞著滿足與多麼簡單的快樂,而這種感受,他卻歷經風霜在峰迴路轉之後,

方知快樂原是如此輕易的唾手可得,只要準備好心情就行了。

過港的沙埔到沙灘,只剩幾十公尺而已了,龜山島也被幾堆猙獰的消波塊橫遮著礙眼;

夏天的魚苗已失蹤跡,浪也疏遠了,海,依然包容。

1020119


 (註1) 「罟」是指以人力遷拉漁網捕魚;大坑係指大河,昔乃位於宜蘭河舊河道出口附

近,居民於沿海地區設罟捕魚,因之稱為大坑罟。在清代屬於大坑罟庄;日據初期,

明治33年(1900)將大坑罟庄分為下寮、大坑罟及過港三庄,次年(1901)將該三庄重新併

為大坑罟庄;大正九年(1920)改大坑罟庄為大字,下轄大坑罟小字;光復之後,大坑罟

大字又改為大坑罟里,民國39年行政區調整方案,將原來三個字之里名簡化為兩個字,

大坑罟里遂改稱大坑里。

     面積1.22平方公里,居民390戶,1623人,原以陳、林、黃、楊、莊五姓為多。

居民以漁業為主,農業居次。水稻為主要農產品,漁產則因季節而有所不同。

漁民往往乘竹筏從事沿岸漁撈,傳統式牽罟仍然存在。

根據「陳氏大族譜」記載,大坑罟先民來自福建漳浦縣鑑湖地區的大坑村,明末清初,

為響應鄭成功反清復明,從村裡廟中分靈玄天上帝與關聖帝君,共有二十四人分別搭乘

兩艘帆船,帶了兩組罟網,在頭城大坑罟登岸。登台後 分兩組人馬登岸,有兩種說法,

一說是全部的人都在頭城登岸,但能開墾的腹地不大,其中有一半的人往南遷,

發現蘇澳大坑罟和福建漳浦的地形很像,兩組人各分一組罟網,神明用擲筊請示,

玄天上帝由遷往蘇澳大坑罟的人供奉,關聖帝君留在頭城大坑罟,另一說是其中一組人

未在頭城登岸,直接南下蘇澳大坑罟登岸。頭城大坑罟協天宮供奉的關聖帝君,

是用麝石雕刻而成,早年醫藥不發達,信眾擲筊請示,挖走關聖帝君金身底部一點麝

石,做為藥引,病人多能恢復健康;結果帝君金身被挖出不小的洞,

廟方只好把底部封起來,沒想到,還是有人偷偷從底部旁邊挖。

蘇澳大坑罟的玄天上帝,據說是用鑑湖底泥,混合墊木塑成,雖是「土偶仔」卻堅硬無

比,廟方十二年前翻修廟宇時,想要幫開基的玄天上帝墊高一點,沒想到用電鑽也無法

「撼動」。頭城大坑罟與蘇澳大坑罟開發初期都是貧瘠的土地,先民相當辛苦,後來兩

地發展截然不同,頭城大坑罟陸續外地人遷入,人口蓬勃發展,蘇澳大坑罟年輕人就

學、就業,紛紛外移,人口越來越少,兩地居民會在神明生日時,互訪祝壽聯繫感情。

【罟】

1、網的總稱。《廣雅疏證˙卷七下˙釋器》:「罔謂之罟。」《疏證》:「此罔魚及鳥獸之通名。」《孟子˙梁惠王上》:「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2、用網捕捉魚或鳥獸。晉˙傅玄〈羽籥舞歌〉:「羲皇之初,天地開元。罔罟禽獸,

群黎以安。」

(註2)牽罟:一種臺灣古老的捕魚方式。罟主用竹筏運載漁網並將網放至海中,

而漁網的兩端則固定在岸邊,約2-3小時後,罟主大多於路頭鼓起嘴巴吹響海螺,

通知村民,大家都暫時先放下手邊的工作,帶著牽罟工具-腰抄(一條繩索,

一端扣住罟索,一端環於腰部,然後將整組罟往後拉)往海灘集結,

岸上的人分兩側協力拉網再逐漸靠攏合併,將魚網拉上岸來。

而罟主會將漁獲一部份分給來牽罟的村民外,其工資以賣出漁獲分配,一般為,

女人所分得為男人之半數。

 每當罟網快被拉上岸之際,他跟一些迫不及待的童伴們,總一馬當先衝向湧腳(浪下),

梭尋著遭側網網住的魚兒,趁大人們吆喝忙亂聲中,解開藏起來,也許大人們也看見

了,都知道誰是誰家的孩子,所以就視而不見,只是幾條小魚兒罷了嘛!

某一年,因漁獲過多,罟網一直拉不上來,岸上聚集了好多村民,好奇的想看看,

直到天黑,終也將網拉上來了,但網底破了,整個淺灘上都是魚,他還記得,

他用畚箕往水裡一撈,便是半載的魚;沙灘上堆著一堆堆小山似的魚,村民們可樂了,

而罟主恐怕哭喪了臉囉!

而竹筏出海最危險的就是要衝過浪頭那時刻,若能趁著遠處長浪未抵達之前,

一股作氣眾人奮力划過浪頭,衝向外海,那就安全了;有時是剛好在浪頭上,

整隻筏被浪托起仰天似直立般,好不怵目驚心,常令旁觀者整顆心七上八下懸掛著,

要是剛好被浪頭打下,有的竹筏會翻覆蓋住漁夫,因而送命;不管怎樣,只要翻船,

都是不小的損失。他當真親眼看過數次這樣驚險的場面。

後來加了馬達航行才免除這樣的危機,他在小學一二年級時吧,便跟鄰居的電動竹筏出

海放置定置漁網過,就只那麼一次,也不敢告訴阿母,數十年便一直刻劃在腦海記憶,

想著那湛藍平靜似湖的海,翱翔的海鳥,清爽的海風,涼人的海水,

他就此認定自己是海的孩子了!

102012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孤魂殘夢的沙龍
2會員
2.0K內容數
孤魂殘夢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8
從北的港口里,到南的竹安河口,這長約一公里的海岸線,當嚴冬淒厲哀號如怨婦般, 在過完新正年頭後的新春煦日下,蛻變為青春昂揚少女的清麗時,龜山島湧起的浪, 如班班輕快的普通列車,在早出晚歸的點點船影與翩翩海鳥的迎送之下, 一波接著一波,如海洋呼吸起伏的胸膛,緩緩規律且柔情的行到淺坪處, 才耍個
Thumbnail
2025/03/18
從北的港口里,到南的竹安河口,這長約一公里的海岸線,當嚴冬淒厲哀號如怨婦般, 在過完新正年頭後的新春煦日下,蛻變為青春昂揚少女的清麗時,龜山島湧起的浪, 如班班輕快的普通列車,在早出晚歸的點點船影與翩翩海鳥的迎送之下, 一波接著一波,如海洋呼吸起伏的胸膛,緩緩規律且柔情的行到淺坪處, 才耍個
Thumbnail
2025/03/18
「豆干豆腐喔! 豆干豆腐喔!」 一聲聲叫醒清晨, 一聲聲催落黃昏, 也聲聲燃起了陣陣青色炊煙。戴著鴨舌帽的頭頂著一塊四方木板, 上面放著似磚排列整齊還冒著煙的豆腐,戴著眼鏡瘦骨嶙峋的豆腐棟, 騎著腳踏車從庄頭喊到庄尾,喚著主婦們端著碗盤大駕光臨;尤其是在濛濛清晨,或黃 昏的嬝嬝灰朦炊煙
Thumbnail
2025/03/18
「豆干豆腐喔! 豆干豆腐喔!」 一聲聲叫醒清晨, 一聲聲催落黃昏, 也聲聲燃起了陣陣青色炊煙。戴著鴨舌帽的頭頂著一塊四方木板, 上面放著似磚排列整齊還冒著煙的豆腐,戴著眼鏡瘦骨嶙峋的豆腐棟, 騎著腳踏車從庄頭喊到庄尾,喚著主婦們端著碗盤大駕光臨;尤其是在濛濛清晨,或黃 昏的嬝嬝灰朦炊煙
Thumbnail
2025/03/18
滬連山,是古鎮倚東的翠屏,蘊涵其中的清泉,一路夾帶著落葉、露滴與炊煙,輕唱著 小調,委婉迤邐路過武營與城北兩里,鑽過濱海公路便成了大坑河。河段中設有閘門, 攔阻著五花十色的雜物,這其中最引起那個「瘋子」興趣的,便是隨波逐流而下的死雞 死鴨。瘦削的他,常撿拾炒著吃,一年四季一套短褲短衫,河岸河裡
Thumbnail
2025/03/18
滬連山,是古鎮倚東的翠屏,蘊涵其中的清泉,一路夾帶著落葉、露滴與炊煙,輕唱著 小調,委婉迤邐路過武營與城北兩里,鑽過濱海公路便成了大坑河。河段中設有閘門, 攔阻著五花十色的雜物,這其中最引起那個「瘋子」興趣的,便是隨波逐流而下的死雞 死鴨。瘦削的他,常撿拾炒著吃,一年四季一套短褲短衫,河岸河裡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