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第二任期才開始沒多久,已經風風火火地採取許多對科學/學術界不友善的措施。預算的刪減當然影響重大,但是更深遠的大概是營造出強烈重商反智的氛圍,使得科研人員人人自危。世界最權威的科學期刊之一《Nature》甚至在其網站開闢了一個集錦,集結新聞、評論、觀點、問答等多方面文章,探討各種措施、可能的後果以及如何自救等,詳見:How Trump 2.0 is reshaping science。
曾經是世界最看重科研,也擁有最深厚科研實力的美國變成這樣子,實令人不勝唏噓。科研人員被迫面對職涯選擇:是留下來繼續爭取,或者……不如歸去?趁此機會,歐洲迅速推出特別預算,以吸引美國學者加入,除了歐盟本身,各國也有自己的措施。例如德國的馬克斯·普朗克學會(Max-Planck-Gesellschaft)、荷蘭研究委員會(Nederlandse Organisatie voor 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與大學聯盟(Universiteiten van Nederland)都有相關預算。並且根據前述兩篇新聞,法國、比利時、西班牙也有相關規劃。實在令人既好奇又擔憂,學術界的未來會何去何從呢?
窄視野想法:
科學研究的確需要高額的投入,也常常失敗而「沒有成果」,或是即使取得研究成果,在當下也無法確定到底「有沒有用」。但是,人類產業的每一個爆炸時刻,都是這些研究成果的妥善應用。美國學術界至今不斷取得驚人成就,也造就其國力始終領先世界。若川普政府沒即時改變方向,經歷這自廢武功的四年,世界局勢大概會有很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