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這篇文章構思於2024年3月中,當時對柯文哲的爭議仍然屬於猜測階段,故這篇文章可能會有一些「不中立」的言論,還請見諒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1999年的春天,與現在不同,當時,宋楚瑜是台灣政治版圖上不可忽視的最大勢力之一,當時,宋楚瑜的政治勢力幾乎無人能及。他的魅力和影響力,讓無數選民心中都堅信,這位有著「民意代表」形象的領袖,能夠引領台灣走向一個更穩定、更繁榮的未來。1999年,台灣的政壇正處於一個轉折點,兩岸關係微妙而敏感,政治結構也面臨著重大的變動。此時,宋楚瑜正是那股撼動台灣政治的巨浪之一。
當年,宋楚瑜仍是國民黨陣營的重要人物。1996年,他曾經打敗民進黨的候選人,成功當選為台灣省省長,並以其穩健的政治風格和深厚的民間支持,逐漸穩固了他在台灣政治中的地位。他計劃挑戰即將來臨的總統選舉。這一切,都讓他站在了台灣政治的巔峰。
然而,當時的台灣正處於兩大政黨對立的背景下,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競爭已經深深根植於台灣選民的心中。
如果將時光倒回1999年,宋楚瑜的魅力幾乎是無可比擬的,他曾經帶給台灣選民無限的想像與期待。當時的台灣,還未進入全面的網路時代,選民更多依賴於傳統的政治魅力和地方網絡。而宋楚瑜,無疑是這個時代的象徵之一。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在當時那個「選國民黨不甘心,選民進黨不放心」的背景下,在1999年後期脫黨的宋楚瑜無疑是最好的答案–—–—一方面,他繼承了蔣經國「勤政愛民」的風格,在省長任內對台灣的建設貢獻了巨大的心力,一方面,他即有國民黨的資源,卻沒有國民黨的包袱,這讓他得到了巨大的時代紅利,但是:
這種時代紅利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他不能把握好這些紅利,那未來的他將逐漸被邊緣化,因為時代是會變的。
我們無法知道宋楚瑜的真實想法,我們只能從親民黨後來的結果知道:
國親聯盟後的親民黨,由於政治光譜跟國民黨過度相似,逐漸萎縮、泡沫化,最後消失在台灣的政壇。
那柯文哲呢?不
不可否認的是,柯文哲與他的民眾黨同樣也是一種時代紅利,但是同樣的,柯文哲沒能把握好屬於他的時代紅利。
- 柯文哲的「時代紅利」
柯文哲能在2023年獲得高支持率,與當年的宋楚瑜相似,主要來自台灣政治的「特定時代背景」:
• (1)台灣社會對藍綠的厭倦
• 2020年後,藍綠對立加劇,但兩大黨的政治表現未能滿足年輕選民與中間選民的期待。
• 民進黨被批評為 「塔綠班」,但國民黨卻無法有效提出新政治論述,導致許多「討厭民進黨」但又不信任國民黨的選民轉向柯文哲。
• (2)柯文哲「非典型政治人物」的形象
• 柯文哲不像傳統政客,他的「直言不諱」與「白目風格」讓他獲得許多年輕選民的支持,尤其是在社群媒體上形成風潮。
• 他不像藍營那樣強調「統」,也不像綠營那樣極端抗中,而是替自己塑造了「藍綠之外的新選擇」的形象。
• (3)社群媒體與年輕選民的推動
• 2023年民調顯示,柯文哲在30歲以下選民中的支持度高達40%以上,遠超藍綠候選人。
• 許多網紅與網民自發性地幫柯文哲宣傳,讓他在網路上的聲量遠勝於國民黨。
這些因素組合起來,讓柯文哲在2023年初期聲勢極高,甚至在一些民調中一度超越國民黨的侯友宜。
2. 為什麼藍白合反而讓柯文哲流失紅利?
柯文哲犯了與宋楚瑜類似的錯誤 – —當初宋楚瑜與國民黨合作(連宋配)後失去獨立性,導致支持者流失;柯文哲也在 「藍白合」的過程中喪失自己的政治優勢,最終影響他的選情。
(1)藍白合的混亂與爭議,讓柯文哲形象受損
• 原本柯文哲的優勢是「政治素人、務實改革者」,但在藍白合過程中,柯文哲與國民黨的反覆協商、內部矛盾、公開吵架,讓選民對他的政治能力產生懷疑。
• 許多「討厭藍綠」的年輕選民開始質疑柯文哲是否真的能夠打破舊政治,甚至認為他只是另一個「權力計算型政治人物」。
(2)與國民黨合作,導致支持者認同混亂
• 民眾黨的支持者主要來自 「反綠但又不信任國民黨」 的選民,這些人支持柯文哲是因為他「不是國民黨」。
• 但藍白合後,這些支持者發現柯文哲與國民黨的界線開始模糊,部分人開始轉向賴清德或不投票。
• 最後,民眾黨的票源並未擴大,反而因為模糊的政治立場導致支持度下降。
(3)最終「藍白破局」,柯文哲被邊緣化
• 2023年11月的藍白合談判最終破裂,柯文哲沒有成功與侯友宜整合,結果讓藍營選民不再信任柯文哲,而原本的中間選民也對他的能力失去信心。
• 這場爛戲結束後,柯文哲的支持度大幅下降,而國民黨最終在「棄保效應」的影響下,成功鞏固基本盤。
最終結果是:柯文哲雖然獲得了360萬票,但這只是 2023年中期高峰期支持度的殘留效應,選後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3. 這是否會讓民眾黨重蹈親民黨的覆轍?
(1)民眾黨的未來挑戰
• 缺乏強烈的核心價值:
• 親民黨當年模糊於「反李登輝的深藍」與「本土派」,最後支持者流失。
• 民眾黨現在的問題也類似,它沒有清晰的意識形態與核心支持群體,如果柯文哲失勢,整個政黨就會失去號召力。
• 地方基層實力薄弱:
• 國民黨、民進黨都有完整的地方組織,但民眾黨缺乏地方經營,難以鞏固選票。
• 這讓民眾黨在選舉結束後難以維持長期的影響力,未來可能逐漸被邊緣化。
• 2026年、2028年的挑戰:
• 2026年地方選舉,民眾黨如果不能在議會或縣市長選舉上有所突破,那麼它的影響力將進一步下降。
• 2028年總統大選,柯文哲能否繼續保持政治聲量?如果柯文哲不選,民眾黨是否還有具備競爭力的候選人?
這些錯誤的決策,讓柯文哲提早寫下了自己的結局:民眾黨註定無法成為新的大黨,因為民眾黨把親民黨踩過的坑全踩了一遍。
等到柯文哲的紅利退去,或許,他會發現自己犯下了許多的錯,導致自己與總統之位擦肩而過,也導致自己創立的政黨再一次的泡沫化、被吸收,最後消失在台灣政壇。
圖片來源:今周刊:北院3/20提訊柯文哲,拚15個月羈押期滿前審結!滅證、教戰守則便條曝光,民眾黨:把垃圾桶當任意門?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250204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