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虛擬貨幣很感興趣,但又不太敢踏進來。先不說幣價波動有多狂,光是「錢會不會卡在交易所、提不出來」這件事,就讓不少人裹足不前。
截至目前,台灣有 21 家業者完成《洗錢防制法》申報(資料來源),這代表這些平台「不是壞人」,但你要說它們「有保障」嗎?說實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為台灣目前針對虛擬資產的監理機制仍未正式上路,若真的發生問題,要求償仍有難度。
像 MAX、BitoPro 等交易所會強調「台幣信託」和「加密貨幣保險」,聽起來是多了一層保障。但實際情況是——「台幣信託」只保障你還沒拿去買幣的那筆法幣。一旦你用台幣買了比特幣,就不在信託保護範圍裡了。
你可以把信託想像成一個保險櫃,專門保護還是現金階段的錢,一旦換成加密貨幣,這筆錢就離開了保險櫃,自然也就不再被保障。
至於「加密貨幣保險」,有些平台會說他們的冷錢包、熱錢包有投保。但保險的範圍通常寫得不太清楚。什麼狀況才會賠?最高賠多少?理賠門檻是什麼?這些資訊,消費者往往無從得知。
當然,有做信託與保險的交易所,至少比完全沒做的來得好。但也因為保障不夠完善,很多台灣投資人乾脆把這些交易所當作「中繼站」:先用台幣換穩定幣(像 USDT),再轉到國際交易所操作。畢竟國際交易所幣種更多、流動性更高,介面有中文、客服也更健全,整體體驗往往比本土平台好。
說到底,在台灣法規還不成熟的情況下,這個市場很難吸引想長期投資的廣大族群。畢竟大家不會想在一個規則未定、責任難以釐清的市場裡長期停留。於是,台灣的交易所變成了中繼站,用來進場轉幣,轉完就出境。
不過也有好消息!《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已於 2025 年 3 月 25 日出爐(資料來源),未來將規範虛擬資產業者的設立、營運及消費者保護,強化對市場操縱與詐欺行為的防範。希望這部專法能盡快上路,讓更多人可以安心入場,也讓台灣在 Fintech 發展上不落人後!
接下來我也會持續關注法規進度,並分享更多我對幣圈觀察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