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適用於美國的教育及部分社會科學領域博士班。我在申請過程中發現教育領域 PhD 繁體中文資訊極少,今年有幸錄取,希望藉由寫下這段經驗,幫助到往後的申請者,也為自己今年的申請畫上句點。
博班申請是非常個別化的經驗,每人的背景都不同,很難一概而論,因此我盡可能地截取客觀經驗,也建議讀者把重點擺在可以主動掌握的步驟,例如:選校策略、聯絡教授。這兩年都是DIY申請,僅部分文件尋求專業諮詢。作為一個沒有美國身份、學歷與經歷的申請者,我認為今年申請成功的關鍵是:精準選校及提早聯絡教授,因此是全文重點。
ㄧ、錄取學校
面試後錄取
-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Higher Education in Public Policy PhD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Higher Education Leadership and Policy PhD
無面試直接錄取
-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and Student Affairs PhD
二、申請背景
Education
- M.A., Economic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4.07/4.3)
- B.Ed., Education & B.A., Chinese Literature (Minor in Economic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4.05/4.3)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 Research Assistant,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1yr)
- Research Assistant,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1yr)
- Teaching Assistant,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2yr, three courses)
- Intern, Macroeconomic Researcher, MacroMicro Co., Ltd. (~1yr)
Publications and Presentations
- 1 journal article under reviewed, 1 conference presentation, 1 poster
Scholarships and Certificates
- 教育部師資培育獎學金
- 中等學校國語文教師資格證書
TOEFL
98 [ R27 L27 S21 W23 ]
期刊發表少還有錄取機會嗎?
綜合來看,其實我屬於「托福沒有破百、發表少」的申請者,甚至嚴格來說是「沒有正式期刊發表」,因為文章還在審查中。儘管在傳統標準上並不具備明顯優勢,我仍獲得密西根大學博士班的錄取,該校在 Higher Education 研究領域全美排名第二。針對背景,我認為今年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主要在於以下兩點:
- 有別於其他申請者的學歷背景
- 擁有直接相關的研究工作經歷
在申請博士班時,每個策略與步驟都是環環相扣的。當深入思考自身的背景優勢時,也同時逐步形塑出後續撰寫申請文件的切入點。
雖然無法直接獲取競爭對手的具體背景資料,但仍可透過自身學歷背景,推估可能具備的競爭優勢。以我個人為例,具備經濟碩士學位的畢業生若計畫深造,選擇轉向教育博士領域者相對罕見。這項推測,也可從現任教授的學歷背景獲得印證:透過大量瀏覽教育相關系所教授的資訊,我發現大部分教育博士的前一個學位並非經濟碩士。
進一步分析,經濟碩士訓練的核心優勢在於計量分析能力,因此我將申請策略定位於明確突顯這項能力。此外,善用學術圈常見的社群媒體工具,如 LinkedIn,搜尋欲申請系所現任及畢業博士生的背景資訊;部分教授也會在個人網站公開過去學生的相關資料。透過這些管道,便可初步掌握該系所學生的背景特色及能力。從這些資訊中找到自身與他人的共通點以差異之處,共通點能證明自己符合基本資格,差異之處則能有效突顯個人的獨特價值。上述步驟不僅有助於構思聯絡教授時的信件內容,更為撰寫個人申請文件提供一個可能的切入點。
另一方面,我已在國家教育研究院擔任研究助理超過一年,這段直接參與研究的經驗,加上上述特殊的學歷背景,協助我有效地彌補缺乏正式期刊發表的劣勢。當然,擁有期刊發表對申請絕對具有加分作用,但沒有發表經驗也不必氣餒,更重要的是發掘自身的潛在優勢。並非所有領域都能在碩士期間累積豐富的發表成果,這與研究主題的週期特性有關,教授們也能理解這點。博士班申請階段,教授看重的是申請者的學術潛力,而非已取得多少卓越的發表紀錄。
三、選校策略
我在選校時的首要考量是該校或系所是否能提供全額獎學金,所有策略皆以此為核心展開。在此基礎上,我的選校策略具體有兩個方向:
- 領域排名
- 至少兩位教授能支持研究
學校聲望、指導教授哪個重要?
關於學校聲望與指導教授的重要性,申請者的看法可能不一。有些人認為指導教授的契合度最為重要,學校聲望其次;然而,我認為此問題並無標準答案,取決於個人申請條件及需求。對我而言,是否能獲得全額獎學金是最重要的前提。通常學術聲望較高的學校或系所資源較豐富,因此更可能提供充分的獎學金支持。我在選校時會參考 QS、US News 等機構的領域排名,以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為例,該校教育學院長期位居全美前列(最新排名為第二),而我所申請的 Higher Education 領域也位居前三。我會從排名靠前的學校開始篩選,並同步查看教授的研究資訊。
我的研究方向為使用教育經濟學(Economics of Education)與準實驗計量方法(Quasi-experimental Methods)探討高等教育政策,特別聚焦於財務援助、招生政策。我根據這些關鍵字從教授的履歷和發表尋找契合度。建議至少有兩位教授研究方向與自己相近的原因在於,系所在審核時會考量是否具備足夠資源支持學生完成研究。舉例來說,我今年申請了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的 Higher Education PhD program,但該系所僅有一位教授研究領域與我契合,系所可能會擔心萬一我與這位教授未來出現指導上的問題,將無其他教授可協助指導,因此最終未獲錄取。
策略總結
綜合言之,我會先依照領域排名篩選學校,再從中挑選出保證獎學金的系所,並確認至少有兩位教授符合研究方向。University of Michigan 教育學院明確指出錄取者均有全額獎學金支持,而像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這些沒有在官網明確標示保證獎學金的學校,我則會參加其線上 Open House 活動取得最新資訊。這兩間都是我去參加他們的線上活動,才知道今年會保證獎學金。因此,即便尚未確定能否獲得全額獎學金,只要教授研究方向契合,也建議積極參與系所的宣傳活動,以掌握最新動態。最後分享我自己的一個重要心得,就是不要為了拼錄取率而海投學校,若該校真的沒有教授契合你的研究,或者只有一個,那我建議可以省下報名費。
四、聯絡教授
主要由委員會決定錄取結果,聯絡教授有用嗎?
今年我最大的策略改變在於提前聯絡教授。雖然許多資訊強調錄取由委員會決定,單一教授影響有限,但這觀點並非全然正確。對於大規模招生的系所,提前聯絡可能效果有限,但對教育領域這種錄取人數較少的系所,提前讓教授了解你有助於提高錄取機率。因為人少,每個被錄取的人對於教授來講都是巨大的投資,能夠提前了解申請者,對於他們來說其實沒有損失,甚至能幫助審查。從七月至十月間,我總共聯絡了16位教授,其中12位給予回覆,4位沒有消息。有回覆的教授中,有8位教授與我進一步線上面談,包括 UC Berkeley、UCLA、University of Michigan、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及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這些經驗讓我領悟到美國學術文化中,「機會來自對話」。雖然最後未獲 UC Berkeley 及 UCLA 錄取,但我仍在候補名單中並與教授保持聯繫,對未來建立學術人脈也有幫助。
有好幾個契合的教授,從誰開始?
我建議在挑選教授寄信時,先從副教授與助理教授開始。他們通常較願意收學生,且較熱情回信。此外,觀察教授是否積極經營個人網站或社群,積極經營的教授通常也有比較高的回覆率。選定教授後,我會閱讀他們近三年的研究與被引用最高的文章,尋找共同興趣點。撰寫信件則應精簡明確,切勿拖泥帶水。以下提供我自己的範例。
Dear Dr. XXX,
This is a letter of application for a Ph.D. position.
My name is XXX, and I hold a (學歷). I am planning to apply for the (學校、Program), and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your research. I would like to ask if you have any plans for recruiting PhD students.
My passion lies in (研究大方向), especially in (研究小方向). My research experiences (過去的研究經歷). Moreover, I am proficient in (技能)。
Your article about (教授的文章) is particularly intriguing to me. I would like to (自己想研究的主題).
Given your expertise in this field and my significant interest in it, I believe it would be appropriate to apply your research to this area. I would like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doing my research with you and whether I can identify you as my potential advisor in my Statement of Purpose.
My CV is attached to this email.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reply soon.
最後額外補充,若沒有收到回信也不用氣餒,因為有時候可能是學校的規定,規定這些教授不能回信。以 UT Austin 為例,我寄出的信完全沒消息,但我卻收到面試邀約,最後獲得全獎錄取。後來才得知我寄信的教授今年是委員會成員,他們規定不能回信或提前接觸學生。
五、文件準備
關於文件準備,由於我並非專業人士,因此僅就個人的經驗提供幾個大方向的建議:
- 尋求專業人士協助。申請文件的撰寫並非僅是文字使用層面的問題,更關鍵的是架構與表達的切入點。我今年在專業人士的協助下,對於如何透過文件清晰有效地行銷自己,獲益良多。
- 集中時間完成文件。多數學校會要求至少兩份文件:CV 與 Statement of Purpose,部分學校還需提供 Personal Statement。這些文件在短期內集中撰寫,有助於保持連貫性與完整性。
- 明確區分文件目的。Statement of Purpose 通常重在呈現嚴謹的學術背景、研究經歷及申請動機;Personal Statement 則允許更廣泛地呈現個人經歷與特質,兩份文件相互呼應能更立體地展示申請者形象。能呈現出理性的一面,也讓讀者知道感性的一面。
最後,雖然可透過 AI 工具協助文法與潤飾,但 AI 仍難以提供針對個人背景和申請方向的深入指導,專業人士的建議仍非常重要。
六、心態調整
申請博士班是一段漫長且充滿煎熬的過程,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成本。在展開這段旅程前,建議先問問自己:面對失敗,能堅持幾次?明確自身的停損點後,便能更有耐心且全力以赴。根據這兩年的經驗,我深刻體會到,美國博士班錄取的未必是最優秀的人,而往往是最適合該系所的人。申請失利不代表不夠優秀,只表示申請材料或許未能精確呈現你與該系所的契合度。最後,仍想分享一句老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只有不在意他人眼光,才能真正認識並成就自己。
附錄:時間線與獎學金資訊
博班申請時間線
- 托福準備與考試:5-7月
- 聯絡教授:7-10月
- 撰寫文件:9月
- 送出申請:11月初全數送出
錄取學校獎學金資訊
- University of Michigan:免學費、提供健保(包含我和我的家人)、stipend (大約 $42,000/year)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免學費、提供健保(只有我)、stipend(大約 $30,000/year)
-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免學費、提供健保、stipend(不明,因為經費是來自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