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長生存指南:不是你不夠強,是你卡在慣性裡

店長生存指南:不是你不夠強,是你卡在慣性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是你不夠強,是你卡在慣性裡

raw-image


一位資深的店長在深夜傳訊給我:

「我最近記憶力變超差,常常講完一句話就忘了要幹嘛。事情多到沒頭緒,還有一堆荒謬又沒人能解的鳥事。我真的覺得……我是不是快壞掉了?」

這不是第一次聽到有人這麼說。但每次聽見,我都知道那不是抱怨,是求救!


你卡住的,不是能力,而是慣性

每天都很努力,卻越做越亂;明知道該處理,卻遲遲無法啟動。這不是因為你懶或不行,而是你正陷在一個莫比烏斯環裡。

看似在前進,其實始終繞回原點。表面上你處理了很多事,實際上你的心智和身體卻越來越疲乏。

這篇文章,不提供什麼超級時間管理術,也不會勸你「正能量」。我只想給你五個,我自己試過、現場主管能用、真的能打破慣性的行動守則。


1.不是每件事都要做,有些事擺爛才是效率

我問那位店長:「你現在有幾件事在進行?」他說:「我不知道,腦子根本沒空想這個問題。」

我請他把所有待辦寫出來,結果寫滿兩張紙。然後我只問一句:「今天不做,會出事的有哪些?」

他停了一下:「大概三件。」

我們都太容易被「緊迫感幻覺」追著跑,最後什麼都想顧,卻什麼都沒做好。

我們需要的,不是做完所有事,而是放掉那些不做也不會出事的事,騰出空間。


2.每天不是只做三件事,但你只能對三件事負責到底

例行事務很多沒錯,我懂。光開門、收貨、查看效期就能填滿半天。

所以這條守則不是要你只做三件事,而是:

每天請你選三件事,願意「結果導向」去完成到底。

不是動手摸一下,是要真的讓它有結果。如果你不挑,事情會反過來挑你 – – – 也就是壓力會自己找上門。

讓這三件事成為你的主線任務,其他的,只是支線任務,做不完也不致命。


3.打破慣性,不用想破頭,先亂做一件事就對了

這是五條裡最關鍵的一條。

啟動,才是一切的起點。

你不是沒有想法,而是「太熟悉」自己的流程,反而困住了自己。你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但你就是不想動:因為你潛意識知道-又是回到那條原路。

所以我對那位店長說:「不要再想怎麼辦,挑一件事,亂做一次看看。」他當天把原本自己要排的班表交給組長處理。

結果?組長排得更快、更好,他只用了五分鐘審核完畢。

別等完美方法出現「先亂動一次再說。」

行動本身,會帶你走出那個你以為無法脫身的循環。


4.不用腦記事,你的大腦不是記事本

「我怕忘記,所以事情都放在腦袋裡轉。」聽起來很有責任感,但這樣的人,最容易崩潰。

你越怕忘,就越焦慮;越焦慮,記憶就越混亂。你的大腦不是硬碟,不是拿來存東西的,而是用來做決定的。

把事情寫下來,不是因為你老了記性差,而是因為你很清楚自己的極限。白板也好、手機也行、紙條隨手寫都可以。

寫下來,就等於釋放。


5.每週清一次戰場,不清你就會被埋在裡面

我問那位店長:「你上次靜下來整理進度,是什麼時候?」

他回答:「過年前……現在都三月了。」

如果你一直累積、從不回顧,你就會進入「高效執行無限延伸」的狀態 – – – 乍看強大,實則極不穩定。

你需要的是一個週期性的「自我整理」節奏。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這週完成了什麼?

• 哪些卡住了?為什麼?

• 有沒有可以不用再繼續的任務?

這不只是回顧,而是一次讓自己重新站穩位置的reset。


結語:你需要的不是時間管理術,而是重新啟動的勇氣

那位店長過了幾天又傳訊來說:

「我真的亂做了一次你說的,結果沒死,反而覺得……腦袋鬆一口氣。」

我們不缺方法,不缺表格,不缺App。我們缺的是動手打破慣性的那一秒鐘。

你要是想改變,只要現在立刻 – – – 挑一件事,換個做法,或交出去,或不做。你會發現:你不是卡住了。你只是還沒開始動。







avatar-img
The Thinking Cat的沙龍
0會員
2內容數
我一直在一個與人密切接觸的產業裡工作,習慣從走訪一間店、一個現場開始,一邊觀察數字的波動,一邊聆聽那些藏在日常對話中的難題。 所以我想開設這個沙龍。不是為了給答案,而是紀錄那些我看過、經歷過、甚至也迷惘過的現場經營情境-那些我們在數據之外,仍然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