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遲到引發的制度革命
阿德,是我客戶工廠的一位越南移工。 宿舍就在工廠旁邊,走路不用一分鐘。一開始他不太遲到,還算穩定。直到有一天他被調去新的單位, 必須08:00準時到工廠做「備料」——全場最操、最早的工作之一。
從那天起,他就開始「慣性遲到」, 每天遲到時間都剛好精準錯開最辛苦的工作時段。雇主起初沒說什麼。 畢竟台灣老闆嘛,總覺得:「我對你有情有義,你會知道感恩。」 但我提醒他:「你給的包容,對方未必當作珍惜。」後來連其他移工也開始學阿德,大家都慣性遲到 甚至有同鄉私下抱怨:「明明薪水一樣,為什麼最累的備料都是我在做?他每天都在閃!」
整條產線的氣氛開始崩盤,雇主終於「凍未條」找我幫忙處理。我對雇主說得很白:「如果你不讓我設制度,我就不處理這件事了。」 他只好點頭。
於是我設計了「階梯式捐款制度」: 第一次遲到 罰100元 第二次 罰200元 第三次 罰400元 以此類推。 捐款費用直接撥入福利金補償準時工作的同仁喝飲料定pizza之類的 同事也贊同.
但雇主求情:「每天遲到十分鐘內不要算好不好啦~」
我說不行,但可以設「累計緩衝門檻」: 當月只要遲到總時數超過10分鐘,就取消緩衝,一分也算。但雇主堅持:「應該不會有人天天踩秒啦~」 結果阿德真的每天8:09打卡,完美閃躲制度。
後來雇主被氣到放棄溫情,才答應照我說的設「累計制」。 從那之後,阿德還是偶爾遲到, 但他捐了幾次800元之後,就不再遲到了。 整條產線的氣氛也跟著安定下來。
同事還說:阿德好久沒遲到 我們都沒pizza珍奶享用了,再遲到啊! 阿德只是靦腆一笑XD
🧠【這不是奇蹟,是心理學】 為什麼阿德會突然改變?且剛剛好是800這個坎? 因為制度剛好命中三大心理反應:
✅ 損失厭惡效應 人對損失的痛苦遠大於獲得的快感。 當他發現「再遲到就多捐一倍」,1600元讓他自然會開始思考值不值得。
✅ 行為門檻效應 人會在某個心理極限後,出現自我修正反應。 阿德的臨界點,就是800元。1600超過他能承擔的範圍!
✅ 沈船效應(Sunk Cost Fallacy) 台灣老闆最常犯的錯,就是「我已經對他那麼好,怎麼能放棄?」 但對移工來說,你的好他當作理所當然, 他只在意制度有沒有洞可鑽。 這不是背叛,是文化差異與價值觀不同。
📌 結語 一套好的制度,不是用來罰人的, 是用來讓每個人知道界線在哪裡,安心做好本分 ,是雇主對認真負責的員工應有的態度!我每天處理的,不只是移工問題, 而是讓制度和人性能在現場和平共處的橋梁。
📍更多仲介現場故事|@magicinmind.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