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為Ai生成
人民的失望
2024年總統大選後,民眾期待在野黨以專業監督執政黨,避免權力失衡。然而,藍白聯盟卻以「財政紀律」為由,大幅刪減預算,從潛艦國造到文化補助無一倖免。例如,國防預算被凍結數百億,影響國安,卻未見充分審查,引發美國參議員公開批評。如此廣泛的刪凍行動,缺乏實質正當性,難以服眾。在多數選民眼中,立院的監督職能應是確保施政穩健的保險機制,而非政治報復的工具。當民生、社福等預算接連受限,民眾生活受到影響,失望情緒迅速累積。更令人疑慮的是,部分立委的親中立場與爭議言行,讓人質疑其是否真正為台灣利益服務。
罷免然後重生
面對立院亂象,民眾選擇以罷免行動反擊。自2025年初,59名公職人員進入二階連署,包括35名國民黨立委與15名民進黨立委,公民團體走上街頭,呼籲終結「傲慢」與「失能」的監督模式。特定立委的爭議行為,如推動違憲法案或親中言論,更點燃民怨,促使罷免熱潮升溫。
罷免不僅是對現任立委的檢驗,更是喚醒政治參與的契機。每份連署、每張選票,都是重塑國會的機會。透過這場運動,民眾期待選出更穩健、專業的代表,為2026、2028年選舉奠定基礎,形塑清新的民主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