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畫完一張圖、欣賞自己作品的同時,你會不會時常也在想:要怎麼樣才可以畫得更好呢?
最近讀了《三個月打敗齋藤直葵》,內容是日本插畫家齋藤直葵分享自己的練習方式。齋藤直葵也是寶可夢卡牌官方插畫家,平常也會在 齊藤直葵插圖頻道 YouTube 上分享提升繪畫技巧的方法。
這本書裡,他參考商業管理中著名的 PDCA 流程(Plan 計畫 → Do 執行 → Check 檢查 → Act 行動),並應用在繪畫練習裡,讓自己的練習更有方向與成效。
我自己照著做了一段時間,發現這種方法不但能幫助我聚焦練習的方向,也讓我第一次感受到「進步」是可以被具體觀察到的。

齋藤直葵的 PDCA 練習法
1. Plan 計畫:聚焦一位畫師,設定模仿目標
找到一個你最喜歡的畫師,參考他的畫風設計自己的角色。注意,這個階段只能找「一位」畫師,並且不能臨摹或描繪,只能用模仿的方式來進行。
2. Do 執行:畫一張完整作品,全力以赴
盡全力畫完一幅畫後,拿來與畫師的作品做比對,並挑出所有風格不同、或畫得不夠好的地方,例如透視的比例怪怪的、手的姿勢怪怪的等等,列舉出各個課題。
3. Check 檢查:拆解問題,針對單一課題練習
根據上述覺得畫不好的課題進行練習,切記:一次只練習「一個」課題,例如練習畫手、就一直只畫手、不研究透視,直到掌握到技巧為止。
4. Act 行動:再次模仿,觀察自己的成長
繪畫課題各自突破後,再重新模仿一次畫師的畫風進行角色設計(不一定要畫得跟第一次的角色一樣),最後觀察有進步的地方在哪。
重啟循環:讓進步持續發生
只要階段 3 Check 階段的練習課題列舉得更多,以作者的經驗,如果每天練習 8 小時,大概要花 3 個月左右就可以完成一次流程。只要完成一次,就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雖然說一天畫 8 小時對於上班族來說應該很困難,但是我自己也是參考他的做法,有一段時間一直練習畫手,年初在畫賀年卡、人物的手就畫得比較自然了。

齋藤直葵 PDCA 流程
如何知道自己學會了?發現了一個可重現性的規律
在上述的步驟中,第二點「一次只練習一個課題」當中,如何判斷「練完了」的標準,作者的解釋是:「與其用練習時間去衡量,不如用『發現』來評斷。當你發現某些道理,可以運用在下一次作品上,提升表現水準,那麼練習就算是達成了一個階段。」
好比這次當我自己在練習畫手指的時候,一開始我只是隨意想幾個姿勢,從骨架開始畫,再來長肉、畫陰影,但完成圖總是有點怪怪的,透視的比例沒有抓到。
後來我採用這本書的方法,去找幾張手型的圖片、邊看邊畫,先畫完輪廓再來打骨架來調整,反而能夠靠著直覺抓住手部最自然的姿勢。這次賀年卡中角色的左手指頭,幾乎沒怎麼修就完成了,讓我自己覺得十分欣慰~

練習人物手部表現的賀年卡
認知與實際畫畫能力的距離
在這次的臨摹練習中,讓我自己提升了對手部姿勢的觀察。以前總會覺得手指的指根都是同一個高度,殊不知細看之後才發現是高低有置,且每個指節的長度都不一樣,在透視的效果之下,大拇指的大小更是千變萬化。
臨摹(模仿)的過程,就是提升我們對於畫面、物件的「認知解析度」。好比你把一群韓團小鮮肉的照片拿去給直男(就我🤣),他一定很難分辨誰是誰、哪個人是哪一團。因為他對於男團的認知度幾乎是零,即使你中間放個日本人他可能也不知道。
但是在繪畫的領域,我們腦袋裡面常常能夠想到一些美美的圖,但是我們對於細節的認知不足的話,提筆的時候就好像「戴著沒有對焦的眼鏡」在畫,以至於我們更難產出優美的畫作。認知與實際能力之間的距離,就是產生失落感的原因。如果要提升自己的能力,除了勤練畫技之外,也要持續擦亮自己的「認知眼鏡」,去學習人體骨架、物件結構等等的硬知識,才能在創作上持續突破,並從中獲得成就感。
希望藉著齋藤直葵 PDCA 流程,讓我們在未來的每一次練習都能看得更清楚、畫得更自由,慢慢縮短心中理想與現實作品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