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究國際金融局勢時,看到一些影片談到川普關稅政策的背後盤算,內容非常值得深思。我整理出幾個我覺得關鍵的觀點,分享給大家,也順便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海湖莊園協定
首先,川普搞的那些關稅,看起來像是在打貿易戰,但背後其實可能另有企圖。表面上是一套懲罰性關稅政策,但背後的邏輯,更像是在逼各國重新調整他們的貨幣政策、資產配置甚至對美國國債的持有方式。這個想法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出自他的一位經濟顧問米倫(David Malpass)提出的一份很有爭議的計畫,被外界稱為「海湖莊園協定」,甚至有人說這是「廣場協定2.0」。美國軍武優勢
這份協定的核心邏輯其實很簡單,但也很激進:美國提供軍事保護,那其他國家就得付點「保護費」——怎麼付呢?讓本國貨幣升值、買美國國債、接受美元貶值。這樣一來,既能讓美國債務壓力減輕,又能重建製造業競爭力,因為過去美元太強,美國製造業早就被搞到快撐不住了。
特里芬兩難
這也牽扯到一個長年存在的矛盾: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會自然而然吸引全世界的資金、拉高匯率,但匯率太高,美國產品就太貴,工廠就搬到別的國家去了。米倫認為這是「特里芬兩難」的現代版——你要維持美元霸權,就注定要犧牲自己的工業。
台灣的立場
那回到台灣,我認為我們處境其實很微妙。一方面我們極度依賴美國的市場與安全保護,另一方面,台灣也被列為匯率操縱觀察國,一旦這種「貨幣換關稅」的談判邏輯真的開始走進國際現實,我們很可能會被拉進來。而這不是只有短期讓利那麼簡單,背後是對整體經濟結構的重塑風險。
台幣匯兌升值到13元?
你看,以經濟學人的大麥克指數來看,台幣對美元應該是13.3,現在匯率其實被低估了將近六成!如果真升到那個程度,對我們消費者來說當然是爽啦,買iPhone變便宜了,出國也好玩。但出口企業會哭慘,特別是像台積電這種收美金的,一換匯,直接少賺一大筆。2020年匯率升到28的時候,筆電代工廠就已經有兩成獲利被吃掉,更別說13這種誇張的數字。
那什麼是「大麥克指數」?
這個聽起來像搞笑的名字,其實是一個滿有趣的經濟學工具,1986年就被《經濟學人》提出來了。它的邏輯很簡單——用一個全球都買得到的大麥克漢堡來看各國貨幣到底值不值錢。因為理論上,同一個漢堡在全世界的價格應該差不多,如果價格差很多,就代表匯率可能被高估或低估。
來舉個例子:
假設 2025 年 4 月,美國一個大麥克賣 5.69 美元,台灣賣 81 元新台幣。那我們就把台灣價格除以美國價格,得到一個「隱含匯率」:
81 ÷ 5.69 ≈ 14.23
意思是說,如果以購買力來看,1 美元應該只值 14.23 台幣。但實際上現在的匯率是 1 美元換 32.5 台幣,這樣一比下來,就會發現新台幣大概被低估了五到六成左右。
所以,如果你把這個差距補回去,台幣理論上的匯率就會來到大概 13.3,也就是新聞媒體說的那個「極端升值」數字的來源。
不過話說回來,大麥克指數只是個參考,它沒有把工資、稅制、進口成本這些都考慮進去。所以大家看看就好,別真的去幻想哪天台幣變13塊,那樣我們出國是爽,企業可能就真的要爆哭了。
川普政策下的底層邏輯
所以說,這種看似遙遠的國際金融操作,其實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你以為川普只是亂搞關稅,實際上他可能是在重塑世界貨幣秩序。而我們要非常清楚地意識到,不管是用匯率換關稅還是用大量採購美債換和平,這些交易的背後,都有長期成本,而且不見得划算。
總結
總之,我覺得未來幾年,全球貨幣政策與美元地位可能會發生結構性變化,而台灣絕對不能只是被動應對。但不論政府如何應對,都該做好資產配置,現金是空氣以及長期向上的資產,才能面對未來未知的衝擊。
參考資料: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批美国关税政策:“特朗普要是我的学生,肯定挂科!
50天後金融危機將至! 未來10年最後一次暴富機遇! 美聯儲見死不救! 美國想要的史詩級崩盤即將來臨! 股票債券黃金暴跌! 美聯儲下場救市才是你財富翻身難得機遇!【艾財說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