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這部誰也沒料到會如此優秀的黑馬:《雷霆特攻隊》。由一群最不被看好的角色組成,卻意外塑造出了讓漫威迷也能接受的新復仇者聯盟,不得不感慨一句:漫威回歸了!

當然,這部電影的高反響,或許某種程度上源自漫威老粉們三年來忍受一連串失望作品的累積,也與這些角色本身過去人氣不高有關。但這絕對不是電影成功的關鍵。真正讓它脫穎而出的,是它說故事的方式。老實說,我起初並不想寫這篇影評,因為要用很多正面形容詞實在讓人感到有點疲乏。但不誇張地說,這部電影可以算是我在《復仇者聯盟4》之後最喜歡的漫威作品,也是MCU宇宙在爛番茄上獲得第二高分的電影。其中最卓越的優點之一,正是角色塑造的用心。這一點成功打破了漫威第五階段普遍存在的問題—劇本與拍攝流程對導演與編劇創意發揮的限制,導致角色扁平、作品崩壞。
首先來談我認為這部作品的最大亮點之一:一個屬於這個時代的反英雄。鮑伯(Bob Reynolds),又名哨兵(Sentry)、虛無(The Void),由 Lewis Pullman 飾演,是這部電影最讓我驚艷的角色。一開始他並非以光明磊落的姿態登場,反而散發出一種令人不安的矛盾感:他擁有宛如神明的強大力量,卻彷彿不相信自己值得擁有這些。這樣的設計讓人立刻意識到這不是個典型的漫威英雄,而是更貼近現代心理的角色。

哨兵的設定深具反差。他不是生來強大的人,更不像鋼鐵人那樣機智,也不像美國隊長那樣堅定。他曾是個陷入毒癮、遭受家庭暴力、流落街頭的普通人。他成為英雄甚至不是為了拯救世界,而只是為了讓自己被看得起,這樣的動機在漫威宇宙中極為罕見,卻也極其真實。這不是理想化的英雄旅程,而是滿身傷痕的倖存者掙扎著想活出尊嚴。這個角色的最大衝突及力量來自他內在「虛無」的存在,一個象徵他創傷與自我厭惡的具象化。他的力量越強,「虛無」也越失控。他不是和壞人打仗,而是在跟自己內心最黑暗的角落搏鬥。更動人的是,這部電影並沒有像過去的漫威作品一樣,用雞湯台詞或單一場勝利解決他的痛苦。他沒有徹底克服創傷,到片尾他的黑暗依然存在,但團隊的支持讓他開始學著不再獨自承擔。這比起單純的勝利,更貼近現實。
我認為鮑伯的成長不是戲劇性的飛躍,而是更誠實、細緻的呈現。他沒有突然就變得勇敢或完整,他只是開始學會信任,開始願意接受他人的拉扯。這樣的處理方式讓這個角色保有更多未來發展的空間,也打破了第五階段「導演發揮受限、人物扁平」的僵局。他讓我想起當初對美國隊長的喜愛:不是因為強大,而是因為溫暖與堅持。但鮑伯不是Steve Rogers,他不是時代楷模,不需要天生強大,不需要過人智慧或正義感,而是我們這個混亂時代下的另一種英雄樣貌——破碎但不放棄。

鮑伯代表的是一種當代心理健康議題下的英雄重塑。我們這個世代,面對更多來自家庭、社會、內在的壓力與焦慮,鮑伯的出現像是一種療癒。他證明了即使我們一身創傷,也值得被相信、被愛、被需要。電影用角色彼此之間的牽引,傳遞了:「你不需要獨自撐下去」這句話,讓我真心感動:我們都很脆弱,但因為彼此而變得堅強。
透過鮑伯與其他同樣背負創傷的角色,我們逐漸發現《雷霆特攻隊》不僅是一部節奏明快的商業動作片,它更像是一帖溫柔卻真誠的心理處方箋,針對當代普遍的心理健康議題給出了一種回應。這部作品並非只是輕描淡寫地點到憂鬱、創傷與孤獨,它用恰到好處的幽默讓人短暫喘息,也在必要時給角色足夠空間,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故事,讓觀眾能在嬉笑與靜默之間被悄悄觸動。
我們看見,這群彼此殘破卻彼此接納的角色,最終齊心協力將鮑伯從虛無的深淵中拉了出來,這不僅是視覺上的救援,更是情感上的擁抱。這幕戲給我們一個重要訊息:在黑暗中獨自掙扎,往往只會越陷越深;我們不需要獨自承擔所有,因為人最需要的,是彼此的陪伴與理解。

正如巴奇曾說過的:「你越想逃,那些過往就越會糾纏你。」他曾被九頭蛇操控意識,卻無法忘記自己所犯下(卻非本意)的種種。這種強烈的罪惡感成為他的枷鎖。葉蓮娜也有類似的創傷經歷,同樣是被操縱、同樣失去了摯愛。這些能力者看似強大無懈,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同樣孤單、同樣渴望理解與寬恕的靈魂。他們所面對的,不過就是我們每個人身而為人會遭遇的痛與難題。然而生命中也會有光。正如紅色衛兵曾說的:「我們總是看見自己難以釋懷的過去,沉溺於自責與痛苦之中;但在愛我們的人的眼中,我們依然值得被珍惜。」這句話彷彿道出了這部作品的核心:我們為何需要彼此。
《雷霆特攻隊》是一封寫給漫威迷的情詩,它有笑聲,也有淚水。許多對白與畫面會讓熟悉這些角色的觀眾回想起他們一路走來的傷痛與成長,讓人忍不住與他們同喜同悲。電影的結尾也處理得極為出色:它不是典型的英雄勝利,而是一次與創傷的和解,一種脆弱卻堅定的釋懷。《雷霆特攻隊》並非復仇者式的英雄回歸,而是屬於這個失落時代的一種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