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溫暖的午後,吳宜晏老師受楊建築師之邀,到「建築師藝廊」分享他的故事與思考。講講主題是:「建走大叔:遊離於建築之間「設計×參與×共創」之路」。他的演講不只是回顧個人經歷,更是一場對建築、設計、社區參與與人生選擇的深刻對話。
一) 從建築到跨界的旅程:吳宜晏的遊離之路
建築師畫廊:一個屬於建築人的小天地
開場時,特別提到「建築師畫廊」的獨特之處。他分享,這個空間不只是展覽的場地,更是建築師之間互相交流、靜下心來談談理念的平臺。與一般大場地不同,這裡有一種「小而美」的特質。
他佩服楊建築師不僅有想法,還願意投入行動,甚至自己去找資源與贊助,把這樣一個場域建立起來。這讓他感受到,「行動力」在當代建築師中顯得格外珍貴,也讓這個空間成為一個結合展覽、講座、材料發表會等多功能的「建築人共享平臺」。
從建築師到媒體人:人生的轉彎
接著談到自己的背景。他從建築科班出身,歷經設計、工地、業主、施工圖繪製等各種角色,但到了40歲,他坦言自己「耐不住了」。與其說是能力不如別人,不如說他開始覺察到,自己需要轉換跑道,尋找屬於自己的藍海。
於是,他選擇離開建築業,進入雄獅旅遊旗下的「欣建築」,成為主編,轉向用旅行與媒體去詮釋建築。他笑稱,雖然離開了傳統設計工作,但其實仍然是在建築環境中,只是角色轉變為「搭臺的人」——替辛苦的設計者向大眾、向其他專業者說故事、解釋價值。
「遊離」:從論文到人生態度
今天演講的主題「遊離」,與他碩士論文的題目類似。他刻意用「遊戲」的「遊」,而不是「游泳」的「游」,因為對他而言,「遊」是一種生活態度——在人際間的疏離中,透過自覺、積極、主動,找到樂在其中的行動力。
回頭看,他驚訝發現,當年論文的思考,早已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他今天的工作方式與人生選擇。那時他屬於實作型的學生,強調身體感知與實際建造,而不是只畫紙上談兵的設計圖。這段養成,成為他日後看重「行動」與「實踐」的養分。
創作、迷幻與科幻:內心的藝術能量
演講中,他也談到早年的創作歷程,包括公共藝術、燈節裝置等作品。他對於攝影、視覺、迷幻、科幻的元素有著濃厚興趣。這些創作經驗,一方面展現了他的藝術特質,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對跨界與創新的渴望。
他曾在知名事務所「容正」參與集合住宅設計,這段經歷讓他逐漸看清自己的方向,也促使他思考什麼樣的路適合自己。他形容,這是一個不斷自我摸索的過程。
基隆:選擇一個地方,深耕一個議題
轉型後,他選擇以基隆作為主要的據點。他提到,基隆是一個過去相對停滯、但近年開始轉型的城市。對建築師來說,選擇「地點」或「題目」往往決定了後續的深入程度。有的人專攻特定建築類型,有的人則專注於特定地方。而他選擇了後者。
在基隆,他參與社區規劃,投入地方創生,透過旅行、策展、媒體,讓地方議題被更多人看見,這也是他將「設計」與「參與」、「共創」結合的實踐。
從專業到大眾:搭起理解的橋梁
這不只是自述,而是一種對建築人角色的反思。他強調,不是每個人都要走傳統設計路線,有的人適合創作,有的人適合搭起專業與大眾之間的橋梁。而他恰恰找到了後者這條路。
這場分享,對建築師、設計師甚至對任何感覺人生需要轉彎的人,都是一種鼓勵。行動力、轉換跑道的勇氣、跨界合作的開放態度,都是他一路走來的重要關鍵字。
影片一) 【挺好Talk。Say基隆】吳宜晏 。潮境生活,地域活化!
一開始提到,每座城市都有獨特的性格,而居民正是這性格的體現。以臺北和基隆為例,他分享了自己初到基隆時的印象:迷霧、灰暗、髒亂,但深入了解後,卻發現基隆有著獨特的港、城、丘三重性格。港代表港口、城代表市區、丘代表山林,這些自然條件雖曾被視為限制,卻也成為基隆發展的優勢。
接著,他談到自己與基隆的連結。33 歲退伍後,他進入海科館工作,這段經歷如同母親般培育了他的專業與成長。他回憶第一次騎車從板橋到基隆的感受,從隧道出來看見壯闊海岸的震撼,奠定了對基隆的深刻情感。在海科館,他參與了老工業遺產的保存與活化,體悟到保留歷史才能講述故事,也學習如何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大眾易懂的展示。
除了工作,他也分享了家庭的重要性。因與基隆人結婚成為「基隆女婿」,家庭讓他與基隆有更深的鏈結。他特別提到兒子畫的一艘船,作為對基隆的象徵,說明孩子對城市的直覺感受,這也提醒他城市意象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傳達。
最後,他談到參與社區規劃的經驗,從觀察者到實作者的角色轉換。他強調社區參與的核心在於協助居民改善生活,並透過共作和教學建立連結。他帶領居民學習模型製作、比例尺等工具,讓大家理解規劃與設計,並透過實作培養對家園的認同感。
這是關於基隆城市觀光與社區參與的精彩演講,講者分享了他20年來在基隆耕耘的故事,從設計工作到社區參與、從個人創作到集體共創,內容深刻而啟發人心。以下是我整理的心得,讓沒參加的人也能感受到這場演講的重點。
一、基隆20年的深耕與轉折
講者回顧了自己在基隆的20年投入。他在40歲時,因緣際會從媒體工作轉向社區參與,開始走上一條不同於原本設計工作的道路。他強調,媒體工作當時是「不得不的選擇」,而社區參與卻像是找到人生中另一個令人期許的「保護卡」,成為他生命中重要的新篇章。
二、模型作為溝通的橋梁
在基隆的設計畫室裡,講者引入了「模型」作為民眾與專業者之間的溝通工具。他提到,對設計師來說,模型的目的包括說明、溝通、快速修改等;但對一般民眾而言,模型更是一個看得見、摸得到的實體,比起冷冰冰的平面圖更能激起共鳴。
設計畫室從第二年開始便讓民眾親手參與模型製作,從測量、認識材料到動手做,一步步建立起對空間的理解。這種做法成了畫室的基本訓練,也讓民眾體驗到什麼是設計與空間思考。
三、從模型到實作:實現社區夢想
光做模型還不夠,講者進一步帶領社區走向「實作」。他們選擇木頭作為主要材料,因為它容易取得、組裝,適合在社區操作。透過實作,民眾不只是提出想法,還能親手把夢想變成現實。
例如,他們曾用三小時做出遊具模型,之後真的蓋在社區公園裡。因為這是居民自己設計、自己完成的,他們對設施有強烈的認同感,甚至主動維護。這樣的經驗讓人深刻體會到:當參與變成共創,居民會更愛惜、也更願意投入社區事務。
四、參與與共創的轉譯角色
談到「共創」,講者反思設計師的訓練往往偏向個人創作,但在社區、媒體的實務中,他學會了放下自我,扮演「轉譯者」的角色。他協助居民說出自己的需求,協調不同意見,把專業知識轉化為大眾能理解的語言,最終促成集體創作。
他舉例分享自己在基隆主持的導覽、在媒體上的城市報導、參與自治規劃等經驗,這些都幫助他從「我」的視角轉向「我們」的視角。這不只是建築或設計的問題,而是社會參與的核心態度。
五、從搭檯到成為塔臺:媒體工作的省思
最後,講者提到自己曾參與對指導老師的紀念活動,並以「從搭檯到成為塔臺」為題演講,回顧老師與自己的媒體實踐之路。他感受到,媒體已不僅限於文字、影像或圖片,實體活動、社區實踐也都是媒體的一部分。他認為,透過媒體的力量,可以更有效地推動城市共創,讓人與人之間建立起連結。
設計,不再只是專業者的領域;模型,不只是設計師的工具;共創,不只是流行語,而是一種改變社區的力量。當居民參與設計、動手實作,他們會對生活空間產生歸屬感,進而主動維護與珍惜。而設計師、媒體人所能做的,就是成為好的「轉譯者」,協助把專業知識翻譯為日常語言,把「我」轉化為「我們」。
影片二) 林芳怡之新書發表與迴響 : 「欣傳媒」時期 (2012-2021)
講述在新建築和新講堂的實踐過程,從2011年到2021年的發展歷程。講者回顧了在新講堂的草創時期,當時資源、金錢和人力都十分緊張,但芳怡老師仍透過志工協助,推廣建築的理念和美學,並且在雄獅集團的支持下,利用旅遊平臺讓更多人接觸建築。
隨著時間的推移,芳怡老師不僅在台灣發展,也開始將建築旅行和新建築的理念擴展至中國等地。他強調了人員培養的重要性,並且透過「搭臺」的方式,為年輕設計師提供舞台,讓他們在自己的領域中有所表現。新建築逐步成為一個多元化的團隊,集結了不同背景的專業人士,如室內設計、工業設計等,這樣的組合讓團隊的工作更加豐富與全面。
此外,講者提到新建築在國際上也有著不小的影響力,特別是在2015年開始的國外建築走讀活動,從威尼斯到上海,逐步拓展了新建築的影響範圍。芳怡老師對這些活動的推動,從不強求,而是以朋友般的方式鼓勵團隊成員發揮潛能。他的領導風格重視自主性,並且持續培養團隊成員,讓他們能夠在這個領域中發光發熱。
總結來說,這段時間的發展不僅是新建築的成長歷程,也是芳怡老師對建築教育和推廣的深遠影響。他的實踐與理念,讓建築界的人才得以培養並持續發展,並且將這些知識和經驗傳承給未來的設計師。
二) 基隆城市博覽會
以下是我幫你整理好的心得文章,分段清楚,適合放在部落格上,也能讓一般讀者理解這場演講的核心內容與精神:
【從城市博覽會談參與與共創】
圍繞著「參與」與「共創」的理念,講者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分享了如何透過設計、展覽以及工作坊,讓民眾更直接地參與城市空間的改造與創造,進而感受到共創的價值。
講者提到,這段經驗的養分主要來自於他過去在「欣建築」背景下的累積,並特別提到 2022 年基隆的「城市博覽會」。在這場博覽會中,有一個展覽叫做「城市參與製造所」,他負責整體系統組織,目標是透過展覽呈現與參與、共創相關的各種實驗與成果。
展覽中用多重媒體傳達概念
除了策展本身,講者特別強調了多重媒體在傳遞理念中的角色。他運用了許多影片來呈現這些共創、參與的案例,讓參觀者以及後續的觀眾都能更直觀地理解。這些短片主要選自幾個與基隆有關的計畫,內容聚焦在如何讓市民進入設計與創作過程中,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空間的安排。
木作工作坊:從設計到實作的參與體驗
演講中分享的第一個影片案例是一場木作工作坊。當時,他們設計了一個空間,並希望藉由兩天的工作坊邀請更多民眾一起來佈置這個空間。
這個過程中,參與者從零開始接觸木作,先接受簡單的工具教學,例如如何安全使用工具、需要注意的事項等。現場安排了兩到三位助教協助,讓大家能在安全的狀況下動手操作。剛開始時,許多人對工具都抱持著畏懼,但實際上手後,很快就能上手操作。
有趣的是,部分民眾其實是「老朋友」,也就是曾經參與過相關活動的人,他們的加入讓現場氛圍更加順暢。這次活動的成品是一間位於基隆太平國小的教室,工作坊中的民眾一起完成了教室裡的開放空間傢俱製作。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參與者沒有參與到前期的設計環節,因為時間有限,設計部分已由老師事先完成,但兩天的實作過程,讓參與者有機會體驗到動手創作的樂趣與成就感。
多元參與形式與共創的價值
講者提到,未來如果工作坊時間更充裕,他們也樂於讓參與者直接進入設計階段,體驗更完整的共創過程。這樣的模式不僅讓民眾成為單純的觀眾或參與者,更讓他們成為創作者與設計者的一部分。傳達了一個重要訊息:共創不只是專家之間的事情,而是一個可以讓社區、民眾都參與進來的開放過程。透過設計、展覽、工作坊等多元形式,大家都可以成為改變生活環境的主角。
沒有建築系所的城市,需要對話的空間
基隆長期以來缺乏建築或空間設計相關的學系與討論空間。雖然城市中有許多建設計畫,卻缺少讓專業者、市府與市民對話的場域。演講者與團隊因此向市政府建議,將廢校的太平國小改造成「設計與建築者之家」,成為一個促進專業討論與市民參與的平台。
市政府接受了建議,啟動為期五年的計畫,以分階段、逐步推進的方式,活化這個空間,避免建築因閒置而逐漸損壞。這座空間因此成為聚集專業者與市民,共同討論城市空間的場所,也透過展覽、活動與工作坊,讓更多人參與其中。
「基隆評圖」:讓設計走進地方
演講中還提到一個特別的計畫:「基隆評圖」。臺灣每年在宜蘭舉辦的「宜蘭大評圖」是全國建築系學生的重要活動,但演講者認為,基隆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地方評圖。於是,他在社群媒體上提出這個想法,沒想到真的有人響應,最後促成了兩屆「基隆評圖」的舉辦。
這個活動不僅是學生的作品展,更是集結公務部門、執行者與市民的交流平台。透過基隆作為主題,大家共同討論地方的問題與可能性,讓設計參與與共創從概念走入實踐,也讓外界更看見基隆的地方潛力。
「山海工作營」:慢慢累積的社區力量
除了建築本身,社區的改造同樣重要。單純修繕硬體,無法讓居民認同與接受周遭的變化。雲林科技大學的陳冠華老師因此帶領學生駐點近七年,推動「山海工作營」計畫,透過市政府與國發會的預算支持,協助地方居民理解改造計畫的意義。
演講者形容,參與與共創是一種「保溫」的過程,需要時間慢慢醞釀。這段社區參與的故事後來也被製作成紀錄影片,讓更多人看見設計背後的耐心與用心。
太平青鳥:從學校到市民的文化基地
太平青鳥的誕生,不只是空間的轉變,更是角色的轉換。它從一所學校,成為全體市民都能走進、閱讀、交流的文化基地。演講者強調,創意並不是天外飛來的靈光,而是一場場的討論與醞釀中逐步成形的成果。正是因為有前期的深度討論與居民參與,太平青鳥才成為今日基隆的重要文化地標,也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
基隆塔:設計者的聆聽與民眾的聲音
另一個引人注目的案例是基隆塔。由問節設計團隊操刀的基隆塔擁有大面積的壁雕,而這項設計的誕生,同樣有著市民參與的過程。設計者邱文傑在影片中坦言,專業者往往要「蹲下來聆聽」,才能找到真正適合地方的答案。這句話點出了參與式設計的核心精神:設計不是單向的,而是一場多方對話的結晶。
透過基隆的多個案例,帶領聽眾理解參與與共創的價值。從空間活化、社區醞釀,到設計者與居民的對話,每一步都展現出設計背後的複雜與用心。基隆的故事提醒人們,好的設計不只是外表的美感,而是來自於各方的共同努力、包容與對話。透過這樣的實例,人們能更清楚地看見「參與」與「共創」這兩個詞的真正含義,也能感受到設計如何悄悄改變一座城市。
三) 疫情下的轉折:從旅行業到個人實踐
原本在知名旅行社雄獅任職多年,負責與建築、美景相關的媒體整合工作。然而,疫情對旅行業帶來巨大衝擊,雄獅的營業額從約三百億驟降至僅剩約九十億,人力從3500人縮減到2500人。雖然公司對講者十分體諒,並未裁員,他卻基於對公司的不好意思,選擇主動離開。
離開後,他開始思考如何將累積二十年的專業經驗,轉化為更貼近自己理想的行動。他提出「設計穿越工裝」的概念,專注於如何整合不同領域的資源,並用自己的方式推動文化與設計工作。
用旅遊推動文化溝通
過去十年的旅遊媒體經驗,讓講者看見旅遊不僅是形式,更能成為溝通的平台。他關心文化資產和老屋保存,於是以「文化入境」為題,藉旅遊活動向大眾介紹這些議題。他特別選擇熟悉的基隆為場域,串起港邊西岸至東岸的文化資產,用歷史和產業故事設計兩條故事線:一條談藝術與海洋產業,一條談港口與航運專業。透過導覽、活動、紀錄片,讓參與者親身體驗與理解基隆的文化底蘊。
在地扎根:地方創生與人才培育
離開旅行社後,他更深入投入基隆地方創生工作。他認為地方創生的核心,是讓人能夠留在家鄉生活。因此,他特別關注「空間規劃設計人才」的培育,彌補基隆沒有空間設計相關科系的缺口。
他與海洋大學文創系合作,帶學生參與地方設計與商業空間改造計畫,幫助店家發展商業、改善空間,並以此作為學生的設計實習場域。這些計畫透過市政府補助,結合展覽、影片、書籍出版等,讓學生在實務中學習,也讓社區得以受益。
基隆之門:擘畫城市未來
在地方創生計畫中的工作坊,他與團隊集思廣益,提出了「基隆之門」的概念。這不只是個專案名稱,而是一個長遠的思考框架,成為他參與各項基隆相關計畫時的核心理念。雖然他不是市長,也不代表官方,但他清楚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校園與社區的橋梁:設計教育的地方實踐
講者同時也在中華科技大學(南港的建築系)教書。他看見基隆缺乏設計教育資源,便撰寫教育部的USR計畫,將學生的設計課題拉到基隆進行。學生們參與社區空間設計,不只做課堂作業,還實際改造像福氣委託行、咖啡廳等空間,最後辦展覽、製作作品集。這讓學生能從社區中學習,也讓基隆居民感受到設計的力量。
空間改造:讓民眾從「經歷」中感受美學
他強調,城市要提升美學與空間素養,不僅需要學生,更需要一般民眾參與。於是他帶領團隊以地方創生經費,整理老房子、調整燈光、辦活動,讓居民和店家親身經歷「從無到有」的改造過程。這樣的實驗性計畫,不僅改善環境,也種下民眾對空間美感的敏感度。
媒體人的角色:提醒與倡議
作為前媒體人,他認為推廣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醒」。例如,他曾公開反對基隆港邊設置摩天輪的計畫,因為港區是難得的開放空間,不該過早被硬體設施阻擋。他也關注基隆文化公園的人工草皮議題,強調城市空間規劃應該更審慎考量公共利益。
結語:讓基隆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總結來看,講者的心路歷程,從旅行社的媒體工作,轉向獨立推動地方文化、設計、教育與空間改造。他不僅是在執行計畫,更在透過行動提出問題、推動改變。他的故事提醒我們,一個城市的進步,不只是政府的責任,也需要專業者、學生、居民共同參與。基隆,正因為有這樣的人持續耕耘,而逐漸展現出嶄新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