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竹取物語》的最後,輝夜回到月宮,留下了兩樣東西:一封信與一包不老不死的藥。這段安排常被解讀為一種離別的告別、無奈的終結。然而我曾聽過一種讓我印象深刻的說法——
輝夜留下了長身不老藥,是想讓天皇去接回他,縱使多花一點時間也沒關係,我在月宮等你。天皇,卻沒有讀懂這份細膩的情感。他以為自己的情深意重是最純粹的,便將不老藥與信一併焚燒於駿河的山巔,象徵對輝夜的永恆思念。
其實我對這個說法滿贊同的,世界上很多事,其實都沒有唯一的答案,只有不斷轉動的角度。而真正觸動人心的故事,總是那些我們願意一看再看的故事,因為在不同時刻、不同心境下,我們都會讀出不同的自己。
月亮,在我們東方文學下被鍍上了很多人類自己的念想。不是情感面的,就是怪談的開始,總是承載著人間無法圓滿的情感。是詩人寄情的鏡像,也是神話中塵世的彼岸。
電影結尾,輝夜回到月亮,帶著不捨、遺憾的宿命感。她與竹取夫婦的親情,特別讓我感受到「相遇即是別離」的東方哲學觀。這種淡然的哀愁,讓人想到曾經短暫卻珍貴的邂逅。
《竹取物語》雖然是古老的文學,但其寓意卻依舊打動現在的我們。它提醒我們
:人生,終將別離,而曾經得過去,就像月光一樣,雖看模不著,但卻圍繞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