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紫氣東來 #00 | 第一章·青龍現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第一章·青龍現世】風雨之龍

raw-image

龍吟風雨變,天地有大事。

《史記》有「龍則風雨」之說 ,中國文化中將龍與風雨雷電常連結在一起,並賦予「預兆」意義。在西安強雷暴中,目擊者報告天空出現兩道半透明、蜿蜒的光柱,並伴有低沉「巨吼」聲,聲稱為「巨龍交戰」。中國文化將龍與風雨、雷電緊密相連,並預示「大事發生」。

龍與風雨:在中國傳統中,龍(如神龍Shenlong)乃風雨之神,掌管雲雨,古人常將雷暴等天氣現象與其活動聯繫 。

「龍」的意象:中國傳統中龍常與雷雨、風雲相連,被視為掌雨神獸,民間故事中「龍來」常象徵天災或天命。

「雙龍戲珠」意象:中國藝術中常見兩條龍盤旋爭珠,象徵祥瑞與權威,民在「龍影」映襯下,聯想到「雙龍打架」或「天啟」並不奇怪。包括 Vision Times 在內的多家網路媒體刊登了「西安居民雷暴中目擊蜿蜒『龍影』」的報道,發佈於5月8日後不久。最近頻繁出現龍…中國傳統常以「雙龍戲珠」寓意吉祥,將這自然奇觀賦予神獸寓意,民間傳說再造。片中見一條灰黑色、蜿蜒的「龍影」於雷暴閃電間閃現,形狀細長,偶有彎曲、扭轉。

出現:發生於5月8日晚間,強雷雨伴隨雲層湧升與強風。目擊點集中在西安城郊。條形移速快,與閃電交錯出現,持續數秒即消失。 2025年5月9日「神獸再臨」,台灣多地出現了一種罕見的夜/昏天空異象,本解析將拆解龍文化脈絡,還原「龍現身」之真相。 **「龍則風雨」**的觀念,最早可見於先秦諸子和戰國術數書籍,後被史傳、天文誌等繼承並發揚。

龍與風雨 – 中國古文典籍參考書目(供進一步考證):

《呂氏春秋·季夏紀》

《荀子·天論》

司馬遷:《史記·封禪書》

班固:《漢書律歷》

劉安:《淮南子·天文訓》

《呂氏春秋·季夏紀》原文「龍則雨,虎則風。」《呂氏春秋》中記載,古人視龍能召喚雨水,體現了對龍與雨水之神秘關聯的早期神話觀念。《荀子·天論》原文「龍則風雨,麟則澤潤,鳳則羽翔,虎則威行。」將龍、麟、鳳、虎四種神獸分別與氣象現象對應,其中「龍」對應風雨、降水。《史記·封禪書》原文節選 “皇帝於泰山封禪,有龍蜮出於淵,遂見雲動雨至。”

班固撰《漢書》中,將祭龍與觀察長雨、洪澤連結起來,認為龍是掌管水雨的神靈。《淮南子·天文訓》原文“龍潛則雲起,龍隳則雨至,龍翔則風行。”《淮南子》以道家視角解說天象,將龍的活動與雲雨、風勢直接關聯,成為後世解讀雷雨電閃的理論來源之一。

《禮記·玉藻》「觀龍遊於淵者,識雨雪之時;觀龍潛於澤者,知寒暑之變。」《禮記》強調以龍的形態、活動推斷氣候變化,將「龍行」「龍潛」視為預測風雨與節氣的依據。

從先秦至宋元,文人術士、儒家理學、道家神話、佛門禪機,均以「龍」象徵天象異變,將其與雲雨雷電聯繫,用以解釋自然規律或寓意人事興衰。地方誌中亦常以「龍戰」「龍吟」「龍柱」描繪罕見氣象,形成廣泛流傳的符碼體系。

《抱朴子·內篇·天文訓》“若龍遊於天,則風雨順;若龍蟠於淵,則雷鳴不休。”將龍的行蹤視為預示氣象變化的符號,強調「龍遊」「龍蟠」與風雨雷電的直接關聯。「自先秦以來,龍作為水神與天氣符號並重,春秋氏《天官志》以龍雲、龍鳴、龍電諸條目分門別類;至清代,《續修四庫全書·氣象部》又將『龍柱』『龍吟』列為預兆條款,可見龍象與風雨雷電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具有跨時代的連貫性。

宋代官方史書《宋史·天文志》對多次大規模暴雨、雷電異象的記載,常以「龍遊」「龍影」形容雲霧中電離通道,延續了「龍則風雨」「龍形電柱」之古老符碼。原文節選「大宋紹興中,江淮諸郡連日雷雨,雲際有長絲起伏,如龍遊空中;每每電閃之時,恍若龍影穿梭,雷聲轟鳴不絕。」

「電柱如矛,雲壓若浪,若見電柱盤旋,謂之‘龍柱舞天’,主臨水有災。」清·陳攀龍《履園叢話·天象》「雷電之書,多錄『龍吟條』,謂閃電若裂天龍之聲,是為天罰與瑞應兼具之象。」清·王昶《五雷譜》清代道教雷法著作《五雷譜》將「龍吟」作為雷震之聲的專門條目,既有驅邪意味,也延續了龍象雷電的神秘。

2025 年大事年?此次「雙龍交戰」喚醒了被遺忘的集體意識——“龍”作為天與人的橋梁、作為天命的象徵,是某種尚未被現代理解的實相力量。2025,是一個改變的起點,雷雨之夜,或許正是號角響起的那一刻。

「天命在我,龍影為證。」2025/05/17 04:18 PM

青龍破土 - 雷雨交加「神獸」又來了?! 揭「雙龍打架」

此乃「飛龍在天」最盛之象,務必抓住當下機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LUEBOAT
5會員
8內容數
Captain's Log | 船長日誌 Since 2025/5/15 11:33 PM BLUEBO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