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余和他的老伴阿嬌來到五十歲,人生半百決定找一個心靈的依止處,阿嬌說,「活到五十歲,酸甜苦辣人生百態都輪過好幾遍了,應該要來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歸宿。」夫妻倆尋尋覓覓一段時間,終於找到慈善團體,從此加入志工行列,一做就是三十五年。
麗亞跟先生阿淵白手起家,短短七八年就成為中部首屈一指的燈座開關建材商,飛黃騰達,日進斗金。事業做起來了,阿淵也開始縱情應酬文化,跟客戶喝到半夜一兩點是常態,沒回家也是正常,麗亞因為阿淵不離菸酒色屢屢氣急敗壞,無止盡的爭吵之後打算離婚。九二一那一年,阿淵的父母住在南投,老家全倒,所幸老人家及時逃出,沒有受傷,受驚嚇的老人家受到志工關懷,熱食供應不斷,便決定日後也要加入公益,趁自己還做得動盡力幫助別人。
幾個月後,麗亞和公公婆婆雙雙加入志工行列,有一天阿淵聽見一句話,「行善行孝不能等」,他想到老父老母還在等自己一起做志工,難道要讓他們這輩子都等不到嗎,隨即又想到做志工要戒掉惡習,阿淵不斷在心裡跟自己打架,舉棋不定。有一天,他看見老母親駝著背幫志工煮菜,老父親在烈下做回收的背影,全白的頭髮不知還剩多少時間,鼻頭一酸,隔天就脫下西裝全心投入公益,菸與酒,還有精彩的夜生活,種種應酬都一一放下了。
老智者說,人活在世上不能沒有福氣,沒有福氣,日子會很艱難,身上也沒有厚德感召身邊的人。有人說,父母有福氣,孩子就有福氣,父母無福無德,孩子就隨波逐流。不管是老余阿嬌,還是麗亞和阿淵,都是因為自己行善,父母行善,進而感召親人自省自覺,最後斷惡修善,回歸家庭。總是,每個人都是自修自得,不做不得,做一分得一分,少做就多失。
#自助人助天助
#積善之家有餘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