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亦翔,也有許多人稱他為Jack,是一位來自宜蘭的年輕爵士鐵琴手。台灣的爵士樂迷們可能還不見得認識他,不過相信很快就會了。

學習爵士樂的年輕學子何其多,年紀愈來愈大的我本人實在也認得不少,但真的令人驚艷的仍屬少數。然而在我準備某場演出的時候,band leader給了我其中幾首曲目的錄影做為參考。曲目很多奇數拍(odd meter)、對點(kick)、不規則的曲式,顯然不是簡單的小品。不過影片中的鐵琴手很快地吸引了我的目光:渾然天成的樂句、無可挑剔的技巧、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勢,這是Jack在還未出國前就已讓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也讓我對這位年輕的音樂家備感驚奇。
未久,我便聽說Jack要出國深造的消息。曼哈頓音樂學院(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下稱MSM),在紐約數一數二的頂尖爵士音樂學校,培養出活躍在當代樂壇的中生代、新生代爵士明星多如過江之鯽(註1)。Jack就在MSM接受爵士樂壇最前線的音樂家們的指導,並在2024年畢業前夕錄製了自己的EP《Seasons》。完成學業後除了於紐約繼續他的爵士之路,他也在年初安排了亞洲的巡演,將自己的音樂帶回家鄉。持續在關注紐約樂壇的我,看到他與薩克斯風手Nicola Caminiti、鋼琴手Yvonne Rogers、吉他手Emmanuel Michael(註2)等令人振奮的年輕好手都有合作,非常替他開心,也相當期待他未來的發展。這是我向Jack提出的10個問題,企圖釐清身為一個剛結束學校的學習階段、踏入職業樂壇的新鮮人,如何看待他在過往所汲取到的養分,以及會如何運用這些養分轉化為自己的音樂語言。
1. 你接觸爵士樂的時間應該是在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的時候。開啟你深入鑽研爵士樂的契機是甚麼?
在⼤⼀的時候所上的⼀堂爵⼠⼤樂團的選修課應該是我第⼀次接觸到爵⼠樂。當年是北藝⼤第⼀年創立爵⼠樂團,由魏廣晧老師指導。當時⼤部分的擊樂同學都參加朱宗慶打擊樂團,但是我有聽說千千和郁涵學姊(註3)在打爵⼠鐵琴,既想要花⼀點時間多探索不同的可能,也對即興很有興趣,於是就把所有的課餘時間都貢獻給爵⼠樂。
2. 你開始動念想要去紐約念爵士樂的原因是甚麼?
其實原本我是想到美國繼續考古典打擊的主修,但接觸了爵⼠樂之後實在太喜歡。由於在2018年⼤⼀學年結束的暑假有到費城參加Tony Miceli的爵⼠鐵琴workshop,就在那⼀趟旅程結束後以到美國念爵⼠鐵琴碩⼠為⽬標而努⼒。但在要申請碩⼠那年遇到疫情,於是延後了⼀年才申請。除了Tony任教的學校(UArts、Temple University)之外,我在找學校的時候看到我最喜歡的鐵琴⼿之⼀Stefon Harris在MSM教,抱著把MSM當夢寐以求的學校的⼼情報了名。很幸運的,原本只設定去美國就好的⽬標,最後因我錄取了MSM而來到了紐約。
- 你是第一個在MSM就讀爵士樂的台灣音樂家。能不能談談在學校中不論是師資、課程安排的方式、環境、同學對於你在音樂上成長的影響?或是是否有觀察到MSM和其他學校不一樣的地方?
紐約的學校特⾊都很不⼀樣。很幸運地,在我們學校你幾乎都可以找到各種爵⼠風格的師資,⽽且他們都在業界有非常好的聲望,所以可以依據⾃⼰的喜好來去找老師學習。
在MSM,主修老師不⼀定是與學生相同的樂器,所以我同時還有跟鋼琴⼿Marc Cary和薩克斯風⼿Jaleel Shaw上主修課。我選擇他們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都曾經跟我很喜歡的鐵琴家們合作,所以也想從不同⾓度來理解其他⾳樂家跟鐵琴家合作的想法。⽽我覺得最幸運的是,在MSM你可以找到⼀群跟志同道合的朋友,會⼀起演奏、⼀起廝混、⼀起聊⾳樂聊到停不下來。
還有⼀點我覺得很難得的是,喜歡不同音樂風格的⼈也會尊重彼此,⼤家都是很好的朋友,不會因為你的⾳樂比較straight ahead(註4)或是比較現代就互相討厭,⼤家都很鼓勵彼此!在MSM時期,我每週都有兩堂樂團課和即興課。我的樂團課都比較偏原創曲目,所以每週都會有⾄少四到六個⼩時在排練,⼤家會帶⾃⼰的原創作品或是採譜下來的曲⼦到課堂上。每週都是當下⼀發譜、講過⼀遍曲式就開始演奏,所以視譜能⼒有被⼤⼤的訓練到。
MSM另一個讓我有很不同的感受的,是老師們不會⾼⾼在上,⽽是很不藏私的跟我們分享,也不會⼀直把你當「學⽣」來限制你,⽽是希望可以幫助你發展出⾃⼰的聲⾳,成為獨當⼀⾯的⾳樂家。

4. 你的主修老師是Joel Ross與Patricia Brennan,都是當代紐約第一線的爵士鐵琴好手。他們在「身教」(比如說他們自己的音樂,演奏與作曲上)以及「言教」(實際指導你的過程)中,有甚麼讓你獲益良多的事物?
我覺得最讓我敬佩的,是他們在演奏上的「恒定性」。他們常常整天在學校教好幾個⼩時的課之後,還要趕赴晚上的演出。有幾次我上完課去聽他們演出,即便教了⼀整天課還是不會影響到演奏的品質!
在跟Joel上課的時候,很實在的感受到他是個非常在乎細節的⼈。在討論我寫的曲⼦或是他的作品的時候,他很注意⼀些細節像是和弦的延伸音有沒有寫清楚(這點跟Stefon Harris ⼀樣)。還有在練標準曲的時候,他會要我去找最最最原始的版本,學完之後才發現經過這個過程,真的可以很快就理解其他⼈不同的版本。
Patricia 跟我⼀樣有古典的背景。我們在上課中討論了很多演奏技巧,跟如何在演奏或是作曲中更發揮樂器的特性,同時她也很強調節奏上的練習。對我來說Patricia就像⼀個媽媽⼀樣非常照顧關⼼我,或許是因為同樣⾝為外國⼈,她相當能了解我辛苦的地⽅。

5. MSM就在紐約市中心。在求學的時光,是否有聽到特別讓你認為「這是我的音樂想走的方向」的演出?
有很多!紐約的藝術能量真的是個非常好的養分。每個⼈都有⾃⼰獨特的聲⾳,但同時你⼜可以聽出來他們的聲音從何而來。幾乎每⼀次聽演出都非常震撼,不過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概是在Jazz at Lincoln Center 聽Charles Lloyd與Jason Moran、Eric Holland、Reuben Rogers的演出。看到⼤師85歲還非常穩健地走上舞台,吹的各種樂器都是我聽過⾳⾊最好的之⼀。⽽且在他的演奏裡可以感受到⼀股很平靜的能量,讓我也希望⾃⼰可以保持⾝體和⼼靈健康演奏到老。
6. 你前陣子所進行的亞洲巡演,是由你和在MSM的同學Jisu Jung、Shuji Watanabe組成。分屬台、韓、日三個亞洲國家,你們的成長背景在創作上給了你們甚麼樣的養分?而到了美國這個異地,你們有甚麼文化上共同覺得在美國有所衝突的地方?
我和Jisu 都是從⼩學古典⾳樂長⼤,並到⼤學之後才學爵⼠,所以在我們的創作⼿法和即興的內容都有不少來⾃古典樂的影響。⽽Shuji 的⾳樂在旋律上則受到⽇本流⾏⾳樂的影響。
我們都覺得衝突的部分比較是⽣活習慣上的不同。紐約很多⼈是不在乎別⼈怎麼看,有好有壞,雖然相對來說感覺⾃由了點,不過當有些⼈太⾃由的時候反⽽會影響到其他⼈的在公共場合的私人空間。

7. 你們的亞洲巡演就在這三個國家進行,能否談談這三地的爵士樂環境、場館、文化上有沒有讓你感到印象深刻的差異?
最⼤的感受⼤概是年齡層的不同。在⽇本可以明顯感受到觀眾年齡層偏⾼⼀點點,⽽在韓國跟台灣都是偏年輕⼈居多。
不過韓國的觀眾讓我最印象深刻,他們非常投入在⾳樂中,反應也非常熱情!我第⼀天到韓國的時候有去⼀場jam session,他們非常的井然有序,填表的時候不只有名字,曲⽬和樂器都有⾃⼰的格⼦。負責主導jam session的人把要上來jam樂⼿叫上台之後,會非常明確的跟觀眾說他們即將要演奏的曲⼦,最後再說「我們在拍⼿之後就開始」,⼀切就非常順暢。台下有很多很多年輕⼈,整場session感覺非常好,⼤家都很⿎勵彼此。
8. 你在畢業之際發表的EP,為何會選擇〈After the Rain〉與〈Aung San Suu Kyi〉這兩首John Trane與Wayne Shorter的作品?對你而言有甚麼特別的意義嗎?而這張EP的團員,是你現在的Working group嗎?團員間又是怎麼認識的呢?
Coltrane是我最喜歡的⾳樂家之⼀,選擇〈After the Rain〉是因為我常常在公園冥想的時候會聽這⾸曲⼦,是我目前覺得最捕捉到⾃然的聲⾳的作品,有種⽣意盎然的感覺。
我也從Wayne身上感受到這種強大生命力的能量。我第⼀次在網路上聽到〈Aung San Suu Kyi〉的時候非常震撼,Wayne只要吹⼀個⾳就可以影響整個節奏組、就可以把張⼒拉到最緊,但他卻看起來非常平靜。雖然還有段路要走,但我希望有⼀天我的⾳樂也可以帶給聽眾這份能量。
這張EP非常難得可以請到這個組合。雖然是在MSM 認識的,但這些音樂家們都非常忙碌,尤其是長期跟葛萊美獎得主Samara Joy到處巡迴的鋼琴⼿Cameron Campbell。⿎⼿Kabelo Boy Mokhatla則和Blue Note廠牌旗下的音樂家Nduduzo Makhathini巡迴,貝斯手Conway Campbell Jr.以及⼩號⼿Nicolaus Gelin也都是在紐約很忙碌的⾳樂家。未來如果時間允許,我還是會和他們⼀起合作。

9. EP中的〈Journey〉這首曲目是你的原創嗎?曲名是否指的是你迄今到紐約求學、生活的旅程?
是的。寫這⾸曲⼦的時候,我希望每個⼈都能為自己的旅程慶賀。每個⼈都有⾃⼰要背負或是正在處理的人事物,但在聽⾳樂的當下,我們帶著各⾃過去的故事來到⼀起成為⼀體。因此,我希望聽到這⾸曲⼦的⼈可以享受當下的旅程階段,然後各⾃前往下⼀段旅程!
10. 我有看到你在紐約爵士的重要場地Jazz Gallery演出,對於在紐約發展的音樂家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經驗,因此想請你談談這場演出的過程與感受。
我在今年4⽉16有到Jazz Gallery演出,是小號手前輩Ambrose Akinmuisre推薦我擔任在MSM的⼩號同學Joey Curreri的sideman。我們從在MSM的第⼀個學期就在同⼀個樂團直到畢業,他⼀直是我非常喜歡的作曲家之⼀。其實我平常就在Jazz Gallery兼職,所以真正在台上演出的時候⼼裡非常激動,也是第⼀次在同事⾯前演奏。我非常感恩能有這麼難得的機會!

雖然上面說10問,不過到了訪談最末,呼應Jack在〈Journey〉這首曲目的期望,我還是額外詢問了一個對於人生下一段旅程的問題:
.近年來對紐約爵士音樂圈來說,「鐵琴手」似乎變成一個顯學:除了Joel、Patricia外,Sasha Berliner、Simon Moullier、千千、郁涵都是近十年開始崛起的好手。你怎麼看待鐵琴手在當代爵士樂中的角色?你又對自己在紐約未來的爵士鐵琴的發展上,想要有甚麼樣的定位?
鐵琴在爵⼠圈裡⼀直是很獨特的存在。我非常感恩前輩們的努⼒讓鐵琴這個樂器在樂壇裡佔有⼀定的位置。
我覺得現在的趨勢越來越看重個⼈的聲⾳多於樂器的類別,越來越多⼈開始嘗試不同的組合。我也很期待在未來可以更形塑我自己的聲⾳,並為我⾝邊或是我欣賞的藝術家們貢獻我的聲⾳。
Joel曾經跟我說過⼀句話我⼀直謹記在⼼,他説:「要讓⼈家因為你的聲音⽽找你,⽽不是因為你的樂器特別。」
(註1)MSM的畢業生包括:Ambrose Akinmusire、Patrick Bartley、Fabian Almazan、Theo Bleckmann、Emmet Cohen、Gerald Clayton、Sullivan Fortner、Eric Harland、Stefon Harris、Miho Hazama、Le Boeuf Brothers、Jason Moran、Adam O’Farrill、Aaron Parks、Miles Okazaki、Will Vinson、Miguel Zenón...等。
(註2)關於這些年輕好手,推薦聆聽Nicola Caminiti的專輯《Vivid Tales of a Blurry Self-Portrait》、Yvonne Rogers的專輯《Seeds》、Emmanuel Michael參與薩克斯風手Dayna Stephens錄製的專輯《Closer Than We Think》。
(註3)魯千千與蘇郁涵,均為在紐約活躍的爵士鐵琴音樂家,同時也都是北藝大校友。
(註4)一個比較籠統的風格定義,通常指聽起來比較衝鋒陷陣、兇猛一點的詮釋方式,有著強力的節奏與演奏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