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換了手機號碼,當時只是單純是接觸了數字易經,想嘗試看看。沒想到這個決定,後來竟然讓我順利避開了連環詐騙潮。
每天新聞都在報:某某媽媽被LINE投資群騙光退休金、某某年輕人接到"法院"電話,被引導操作ATM、有人被冒名申請了信用卡、甚至門號都被轉移... 而我,靜靜滑著手機,驚覺:自己真的只是運氣好。
這樣的「運氣」,其實來自我們對這個社會的信任已經破碎。
你可能不知道,台灣早在兩年前就有疑似戶政資料外流事件,2300萬人的資料出現在暗網兜售,內容包括姓名、身分證、戶籍、家人資料。雖然內政部否認資料來自戶政系統,卻從未釐清到底是誰外洩的、怎麼流出去的、要怎麼補救。
而這些資料,一旦落入詐騙集團手中,就成了他們的「開場白模板」,打來電話可以直接叫出你的全名,告訴你戶籍在哪裡,瞬間讓人信以為真。
結果呢?真正第一線面對詐騙的不是資料管理部門、不是數位發展部,更不是高官立委。
是警察。
是每天處理幾百通165報案、還要抓假車手、還要安撫情緒崩潰的受害者的刑警,是早就過勞、排班不均、預算不足的基層單位。上面一再說要打詐,但實際給他們的,是一堆行政流程、缺乏跨國合作的支援系統、永遠落後的法律條文,甚至還要自備偵辦設備。
這種「上無能、下爆肝」的模式,並不只存在於詐騙系統裡。
看看醫療體系。
健保點數制度逼得醫師開藥不能直覺,不是憑著病患的需要決定,而是計算哪種處方不會被健保局盯上、哪個療程"核銷率"比較高。醫生變成會計師、護理師變成行政員,每天為了備註、表單、稽核應付,卻沒人記得他們本來是拯救生命的人。
結果是什麼?是疲憊的醫療人員、是被指責不耐煩的護士、是年輕醫師紛紛出走、是我們在看診時感受到的冷淡與急促。
但那真的是他們的錯嗎?
我們已經身處一個把所有責任往下丟的系統裡。
詐騙橫行不是因為人民太笨,而是因為制度沒補破網; 醫病關係惡化不是因為醫護不敬業,而是因為制度逼他們不近人情; 公僕冷漠不是因為他們都在混,而是因為他們也撐不下去。
我不想只靠換號碼過活。 我想問: 誰該為這些疲憊、錯置、效率不彰的制度負責?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不靠運氣,活得安全、安心、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