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靠運氣活著!制度漏洞,才是臺灣詐騙和社會亂象的根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兩年前我換了手機號碼,當時只是單純是接觸了數字易經,想嘗試看看。沒想到這個決定,後來竟然讓我順利避開了連環詐騙潮。

每天新聞都在報:某某媽媽被LINE投資群騙光退休金、某某年輕人接到"法院"電話,被引導操作ATM、有人被冒名申請了信用卡、甚至門號都被轉移... 而我,靜靜滑著手機,驚覺:自己真的只是運氣好。

這樣的「運氣」,其實來自我們對這個社會的信任已經破碎。

你可能不知道,台灣早在兩年前就有疑似戶政資料外流事件,2300萬人的資料出現在暗網兜售,內容包括姓名、身分證、戶籍、家人資料。雖然內政部否認資料來自戶政系統,卻從未釐清到底是誰外洩的、怎麼流出去的、要怎麼補救。

而這些資料,一旦落入詐騙集團手中,就成了他們的「開場白模板」,打來電話可以直接叫出你的全名,告訴你戶籍在哪裡,瞬間讓人信以為真。

結果呢?真正第一線面對詐騙的不是資料管理部門、不是數位發展部,更不是高官立委。

是警察。

是每天處理幾百通165報案、還要抓假車手、還要安撫情緒崩潰的受害者的刑警,是早就過勞、排班不均、預算不足的基層單位。上面一再說要打詐,但實際給他們的,是一堆行政流程、缺乏跨國合作的支援系統、永遠落後的法律條文,甚至還要自備偵辦設備。

這種「上無能、下爆肝」的模式,並不只存在於詐騙系統裡。

看看醫療體系。

健保點數制度逼得醫師開藥不能直覺,不是憑著病患的需要決定,而是計算哪種處方不會被健保局盯上、哪個療程"核銷率"比較高。醫生變成會計師、護理師變成行政員,每天為了備註、表單、稽核應付,卻沒人記得他們本來是拯救生命的人。

結果是什麼?是疲憊的醫療人員、是被指責不耐煩的護士、是年輕醫師紛紛出走、是我們在看診時感受到的冷淡與急促。

但那真的是他們的錯嗎?

我們已經身處一個把所有責任往下丟的系統裡。

詐騙橫行不是因為人民太笨,而是因為制度沒補破網; 醫病關係惡化不是因為醫護不敬業,而是因為制度逼他們不近人情; 公僕冷漠不是因為他們都在混,而是因為他們也撐不下去。

我不想只靠換號碼過活。 我想問: 誰該為這些疲憊、錯置、效率不彰的制度負責?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不靠運氣,活得安全、安心、有尊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靜靜之途
0會員
22內容數
這裡, 是我寫給自己的,一條靜靜之途。 也是,如果你願意停下腳步, 可以一起走一小段的地方。 這裡不追求喧囂,也不催促答案。 只是一個安靜角落,記錄那些, 旅行中遇見的光,生活中拾起的碎片, 還有,那些,讓人繼續相信的細小理由。
靜靜之途的其他內容
2025/07/26
在這個充斥著資訊與聲量的時代,我們越來越容易被直覺與軼事證據牽著走。不管是轉發一則看似合理的新聞、相信一個成功的故事,還是買進一檔「大家都說會漲」的股票,很多時候,我們其實連「自己手上拿了什麼牌」都還搞不清楚。
2025/07/26
在這個充斥著資訊與聲量的時代,我們越來越容易被直覺與軼事證據牽著走。不管是轉發一則看似合理的新聞、相信一個成功的故事,還是買進一檔「大家都說會漲」的股票,很多時候,我們其實連「自己手上拿了什麼牌」都還搞不清楚。
2025/07/19
這篇文章探討了《超級思維》中關於「相關不等於因果」的概念,並以此闡述軼事證據的侷限性、確認偏誤的影響以及安慰劑效應的迷思。作者呼籲讀者培養科學思維,重視證據而非單純的故事,避免被個人經驗或網路資訊誤導。
2025/07/19
這篇文章探討了《超級思維》中關於「相關不等於因果」的概念,並以此闡述軼事證據的侷限性、確認偏誤的影響以及安慰劑效應的迷思。作者呼籲讀者培養科學思維,重視證據而非單純的故事,避免被個人經驗或網路資訊誤導。
2025/07/12
一位PMP學員分享學習心得,從自身經驗出發,闡述理解老師教學設計的過程,並點出學習中與其他學員的節奏差異。文章帶有反思,並鼓勵讀者探索自身學習潛能。
2025/07/12
一位PMP學員分享學習心得,從自身經驗出發,闡述理解老師教學設計的過程,並點出學習中與其他學員的節奏差異。文章帶有反思,並鼓勵讀者探索自身學習潛能。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