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讓我腦洞大開的書,《超級思維》(The Great Mental Models),裡面有一章談到「相關不等於因果」,讓我忍不住一邊點頭如搗蒜,一邊想起生活中無數似曾相識的場景。
這章節提到的第一個重點是:軼事證據(anecdotal evidence)不能代表因果關係。我們常聽人說:「某位科技巨擘沒大學畢業,不也成功了?」或是「我阿公抽了一輩子煙也沒得肺癌啊!」這些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但實際上,只是單一事件,並不足以證明普遍性。
軼事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它貼近人性、充滿故事感,很容易在腦海中留下印象。但從邏輯與統計的角度來看,它只能說「這件事情曾經發生過」,卻無法代表「這件事情會一直發生」,更不能說明「為什麼會發生」。
我們都被「腦補」騙過
人腦有一種傾向,叫做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我們會不自覺地尋找支持自己信念的資訊,忽略或否定相反的證據。這就像在網路上搜尋健康資訊時,搜尋「咖啡防癌」,你就會找到一堆「咖啡好棒棒」的文章;但如果你搜尋「咖啡致癌」,你也會找到一堆「咖啡有害」的研究。
我們其實不是在找「真相」,而是在找「我想相信的東西」。這種偏誤不只發生在日常生活,更可能在決策、政策制定甚至醫療領域造成嚴重後果。
安慰劑效應:我真的變好了嗎?
書中還提到了另一個令人著迷的現象: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你吃了一顆「藥」,雖然裡面只是糖粉,但你覺得自己比較好了。這並不是你「裝的」,而是大腦真的被暗示,進而引發身體的反應。
這提醒我們,感覺變好,不代表實際狀況變好。科學研究強調對照組與雙盲測試,就是為了避免這種「我覺得」的偏差干擾結果。
科學是後天訓練出來的
我們的大腦天生適合講故事、抓模式、找感覺,但科學思維卻是反直覺的。它要我們質疑直覺、檢視假設、追求證據、接受複雜與不確定。這些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常識」,而是需要後天訓練與刻意練習。
這也是我寫部落格的原因之一。我不是科學家,但我渴望用一種更接近真實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從思考「為什麼我們會相信那些我們相信的事情」,到學習「如何辨別資料的真偽」,我希望能陪著讀者一起拆解日常中的迷思與認知陷阱。
結語:故事很迷人,證據更可靠
我們可以喜歡故事,但不應被故事綁架。當你下一次聽到一句「我朋友說...」、「網路上看到...」、「有一位專家表示...」,或許可以停下來問問自己:這是軼事還是證據?這是相關還是因果?
如果我們願意多花一點點力氣去思考,去查證,去懷疑,我們也許能讓這個世界,少一點誤解,多一點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