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保臺的偽善:民進黨的雙麵人生與臺灣的國安危機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在台灣,喊「抗中保台」幾乎已成為民進黨政治人物的入場券,也是各類名嘴與學者的財富密碼。他們上節目口沫橫飛,手持麥克風斥責「中共滲透無孔不入」、「台灣瀕臨亡國邊緣」,彷彿每天都在打一場資訊與認知的聖戰。而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沈伯洋,就是這樣一位「抗中產業鏈」的代表人物。


他打著反共大旗,自封「認知作戰專家」,不斷警告民眾要提防中共的統戰陷阱。可諷刺的是,就在他高聲疾呼反中的同時,他的父親卻堂而皇之在中國經營企業、擴展市場,過著一個「親中而富足」的美好人生。


這不是偶發事件,而是民進黨政治文化的縮影:反中是工作,親中才是生活。

他們白天在立法院罵中共,晚上打開微信對帳單看人民幣進帳;面對媒體痛批統戰滲透,私下卻派人到對岸商談投資合作。表面上一副堅定立場,骨子裡卻是逐利本能。


不信?讓我們打開這本民進黨的「雙標通鑑」。


林飛帆:口號革命家,家族生意人

曾是太陽花運動領袖、後來擔任民進黨副秘書長的林飛帆,就是另一位典型案例。他在學生時代喊得最兇:「拒絕服貿!反對中國併吞台灣經濟主權!」但鮮為人知的是,他的家族在中國從事建材與房地產相關貿易多年,與中國地方政府互動頻繁。嘴上說「拒絕紅色經濟」,私下卻在紅色市場大賺特賺。


蔡英文家族:沉默的中國財脈

蔡英文總統本人雖然極少談家族背景,但媒體長年挖掘其父親蔡潔生早年經營進出口貿易時,便與中港商界有密切往來。即使蔡英文在任期間高喊「台灣不與中國靠太近」,但據相關報導,家族企業仍與對岸維持投資與協作關係。這樣的兩手策略,不僅模糊了台灣主權立場,更讓所謂「清廉自主」的形象不攻自破。


綠營企業家:表忠口號,實則紅利收割

更諷刺的是那些口口聲聲支持民進黨、站在台前表態「台灣優先」的綠營企業家。他們在台灣呼籲政府禁用中國產品,鼓吹「經濟去中化」,轉過身卻在中國成立合資企業,享受優惠政策、申請補貼。例如多位與綠營關係密切的綠能產業老闆,就被揭發在中國設廠、與國企合資,甚至參與中共地方政府推動的「智慧城市」建設。


這樣的雙面人生不僅讓人不齒,更為台灣的國家安全埋下極大隱患。而這種「只賺不問」的心態,最終也為共諜滲透開啟了方便之門。


共諜案:不是滲透太強,是自己太虛偽

台灣近年來爆發多起共諜案,不但頻率高,等級也逐年升高。根據國安單位資料與媒體揭露,共諜滲透的範圍從基層軍官、政黨幕僚,到國防部與國安局的核心人物,無一倖免。


案例一:羅賢哲案(2011)

前陸軍少將羅賢哲,因洩露台美軍事合作情報給中國,被判無期徒刑。此案震驚台灣政軍體系,顯示連退役將領都能成為對岸的眼線。更令人憂心的是,羅賢哲與政商圈長期互動密切,他的資訊來源不僅來自軍方,還來自政界人士「喝酒聊天」時的「無意吐露」。


案例二:周天慈案(2021)

前陸軍中校周天慈,因接受中國資金與指示發展組織,被依違反《國家安全法》起訴。他利用自己過去的軍職人脈,在退役軍人群體中進行吸收與滲透,甚至曾接觸現役軍官。這顯示,滲透早已不止於情報機構,更深入至整個退役系統與政治周邊。


案例三:立院助理共諜案(2023)

2023年爆出一名立法院助理涉嫌向中國提供台灣立法與國安資料。這起案件特別敏感,因為該助理隸屬某綠營立委辦公室,平時高喊抗中保台、參與推動反滲透法,卻私下與中國情報人員互動密切,甚至接受資助出國。這種「表裡不一」的雙面間諜,正是沈伯洋式政治操作的最佳產物。


誠信早已被兌現,台灣價值只剩標語

這些共諜案的共通點是:**滲透的管道不再只是軍事情報人員,而是政黨內部與其周邊圈層。**而當民進黨內部充滿這種「抗中致富」的雙標文化,當那些最會喊抗中的人其實最熟悉中國的潛規則,誰還能信任這個政府真有能力捍衛台灣安全?


我們或許該重新定義「台灣價值」:


台灣價值=臉書上罵共產黨,微信上談合作計畫。


台灣價值=在台灣喊民主要獨立,在中國拿補貼做生意。


台灣價值=國安當遮羞布,私利才是底線。


當反中變成營利事業,當台獨成為募款口號,台灣主體的真正危機不在於中共是否犯台,而在於自己是否還擁有誠信與判斷。


而今,民進黨裡的沈伯洋們,仍在立法院繼續高喊認知作戰、反滲透法,卻從未正視自身的道德黑洞。共諜不是別人安插的,是你們放進來的;國安不是外部敵人破壞的,是你們從內部掏空的。


結語:觀眾何時會醒?

這齣荒謬政治劇早已演了太久。演員們演技生硬,劇情狗血離奇,但最可悲的是觀眾依然報以掌聲。當我們仍選擇相信那一張張寫著「抗中保台」的選舉海報,而不願去看他們帳戶上的人民幣餘額時,我們就是這場虛偽遊戲最大的共犯。


真正的國安危機從來不是中共有多強,而是我們有多少人甘於**「白天當義士,晚上當買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庸人的奇思妙想
0會員
21內容數
批評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