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水禮拜堂 線稿
這篇我想來分享一堂繪本課的主題「隨想隨畫」。 老師把畫畫比喻成像聊天或是散步那樣,我覺得很有意思:「我們不會說:『哇!那個誰誰誰好會散步喔!我也想要跟他一樣那麼會散步』或是說『我想參加聊天比賽拿冠軍!』」。 老師說我們總是給予畫畫太多的「目標」,想要變成他人眼裡「很會畫畫」的人,想藉由畫畫得到名聲與財富。如此一來,畫畫就會變得不快樂了,我想這是全職繪畫創作者避免不了的課題吧。 另外,畫畫是一種溝通表達的方式,可以作為人與人交流的工具。繪畫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能帶給我們「創造的樂趣」,帶著像散步那樣「隨機」及「無目的」的心態,可以讓我們更享受畫畫當下。 讓我想到最近看到關於「自我決定論」的文章,套用在畫畫這件事上,單純想畫而畫,就屬於內在動機(好奇心、滿足感);而想要被稱讚、被關注、獲得影響力或是得到報酬,都屬於外在動機(獎賞或避免懲罰)。 我覺得要在畫畫這條路走得長遠,內外在的動機都是需要的。自己激勵自己終究有限,作品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很難不陷入自我懷疑。但是過份在意關注度,又會喪失創作的樂趣和自由度。我想這兩者間的拿捏想必是繪圈大佬都會遭遇的問題吧,希望我也有那麼一天就是了(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