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西亞大道(Pg. de Gràcia,又名感恩大道)上,有兩座高第的重要作品:米拉之家和巴特由之家。
我做計畫的時候,對這兩棟作品陷入猶豫,其一是這麼短的時間一直看高第,會不會有審美疲勞(要不要只去一座就好?如果選一個該是哪一個?);其二是如果都要去,每一個買票的時候就要選時間,那我要預留多久?最後,我的選擇是米拉之家日出導覽(有中英日韓西語可選),加上11:00的巴特由之家參觀。
米拉之家
這是高第最後一座私人建築專案,就某種角度來說,這是他所有私人住宅理念的累積。
由於米拉之家的日出中文導覽,是在大門外結束的,我不確定意猶未盡的旅客能不能再次入場(我們是沒有這樣嘗試)。整個導覽會在0930結束,假設預留30min給紀念品店,那在行程安排上,大約抓90min是合理的安排。
日出導覽雖然名為「日出」,但靠近夏至的此刻,巴塞隆納6:17就日出了,而這個導覽則要八點半才開始。我們八點出頭抵達米拉之家,仰頭看著街角的立面,欄杆上亂七八糟像海帶的造型,據說的確模仿自海邊漂流的海草與葉子,高第要是生在現代台灣,這海灘意象的欄杆不知道會不會是漁網和寶特瓶?

像泡沫,也像蝴蝶鱗片的大門(嚴格說是側門,在街角可以讓汽車直接開進來那個才是大門)。這裡是米拉之家兩個天井之一。沙灘在外面,海的顏色和意象在裡面。要「比casa Battlo低調,但仍然要展現闊氣」,這據說是米拉先生開給高第的設計目標,現在來看米拉之家是有按照這個方向在設計的,只是一百多年前的人也許無法接受吧。

望向天空,可以明顯看到高第「樓層越高窗戶越小」的採光平衡理念。

我們沒有在一樓多耽擱,導覽員就領著我們直接搭電梯到頂樓去。高第作品的頂樓總是不容錯過。這裡匯集了每戶人家的煙囪,高第把它們做成士兵頭盔的造型,象徵著士兵保護著米拉之家。

這個角落可能是整個屋頂最獨特的一隅,煙囪上面不是士兵頭盔的造型,綠色的玻璃碎片更像是海藻一般,莫非是海裡面的蝦兵蟹將?據說這些深綠色玻璃,源自於當初在完工前屋頂開了個party,客人們狂歡之後留下的酒瓶,被高第給回收再利用了,只是不合米拉先生的意,於是只做了這麼一處。另一方面,這個沒裝飾的大煙囪據說也是甲方乙方不歡而散的痕跡之一。

原本大煙囪應該像左半邊的一樣有白色馬賽克拼貼,但伴隨著業主與建築師雙方的歧見日深,最終高第不再經手這個建案,而這個大煙囪也沒有貼上馬賽克。除此之外,屋頂的鐵欄杆也是在高第離開之後才安裝的,因此並沒有呼應整棟大樓的海草風格。

當然,來這屋頂幾乎每個人都不會錯過的,就是這個煙囪旁邊的通道,據說這裡是高第最常駐足的角落,因為正好可以看見興建中的聖家堂。是說當年應該只有誕生立面(也就是現在角度的背面)吧。

這個構圖主要是應用長焦鏡的壓縮感,才能讓遠方的聖家堂盡可能塞滿通道,我自己是用手機的5x拍的,(所以等效120mm的5x其實不太夠用),以單眼的鏡頭來估計可能要200mm,效果才會比較好。但這個距離在屋頂就要退退退,這時候就需要大家的配合才能有空景。
手機(不靠APP的話)似乎拍不出星芒,以前都可以用這種遮檔的手法來拍,現在看來只能靠APP了。

離開屋頂之後,我們被帶到頂樓的空間,這裡最有意思的首推這拋物線形狀的骨架,猶如鯨魚的肋骨包覆著在這裡面行走的人們

模型看起來有點像骨牌,屋頂的重量就透過這些肋骨分散到底下的柱子上面

接下來就繼續往樓下走,地板也是有巧思的,正六角形是個很好使用的幾何圖形,而且每三塊的角拼在一起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圖案,讓整個鋪面猶如萬花筒一般的變化又重複,一點也不單調。

米拉先生的客廳餐廳都很氣派,甚至丈母娘的臥室也有認真裝飾,但自己的臥室倒是相對儉樸很多。
整個日出導覽在九點半左右結束,我們簡短的逛逛紀念品店之後,就提早前往巴特由之家走去了。
巴特由之家
從米拉之家往巴特由之家,走路只要5min左右,如果決定兩個都要去的話,那排在一起是比較合理的規劃。

巴特由之家可能是參觀成本最高的一個高第作品,入場的起跳價格29€就已經比聖家堂的26€還貴了,然後他們還根據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票價(29€一天可能只有兩個時段吧),其次他們還非常工於心計的分成「藍/銀/金/白金」四種等級的票,最便宜的藍票連屋頂都不能上去!各種票的差別我直接官網截圖貼在下面,當然如果不是官網購票的,就得跟票務業者進一步搞清楚細節了。

與米拉之家的沈穩不同,巴特由之家除了外觀就非常華麗之外,裡面也用了更多磁磚拼貼的方式來妝點

宛如海龜背造型的窗戶,當使用AR平板觀看的時候,還會看到有海龜從裡面跑出來哦!

我想,每個有做功課的旅客都認識這個蘑菇壁爐吧,很富有童趣的造型。百年之前在這裡坐著的客人,是否都會在此會心一笑呢?

二樓的大客廳,這落地窗總是緊緊抓著訪客的視線,不管是外面望向裡面,或者裡面望向外面。對我而言,這窗最特別的是它打開的方式,看起來是垂直上下開關的,上面有一些省力的機關用來平衡窗戶的重量,可惜現場不給遊客動手試玩。

大廳的吊燈和屋頂巧妙的用漩渦狀的紋裡融合為一

走到後陽台,雖然不像前面那樣誇張豔麗,但仍然是滿滿的高第最愛用的馬賽克拼貼。不知道是因應前幾年的旱災,還是為了養護方便,一片金屬板取代了小水池,反射著樓上建築的曲線

在樓梯間可以看到,看來像是大雨之後的玻璃

貼上去看會有一種在水裡面的感覺
門、上面的字、人體工學的門把,雖然是個改建案,高第沒有放過任何一處可以顯擺的地方

拾級而上,來到了屋頂

面對街道的山牆,猶如龍背的線條,十字架造型據說是聖喬治手中的寶劍

考慮到冷兵器時代騎士的武裝,其實我更覺得那是長槍而不是劍。外牆的瓦片真的有一種龍鱗的感覺,或者說變色龍鱗片的感覺。反正dragon畢竟是傳說的生物,表皮長怎樣可以自由發揮,符合設計師的想像就好。

沿著格拉西亞大道望向海的方向,比較近的尖塔是Casa Lleó Morera,是Domenech i Montaner的作品,現在並沒有開放。遠一點比較高的塔現在是無印良品Muji在巴塞隆納的門市

離開了屋頂,casa Batllo的精彩還沒有結束,下樓梯的時候可以欣賞日本建築師隈研吾用鋁鏈創作的作品,利用長短不一的編織鋁鏈,給樓梯間完全不同的現代光影和風貌。

即使已經回到地面,casa Batllo還擺了一個現代的360沉浸影片在出口前,供遊客駐足欣賞,聲光效果非常好,有朋友甚至在裡面看了兩次,我覺得手機拍不下來那種感覺,就沒打算錄影,留給未來的遊客用眼睛耳朵去體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