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當勞(McDonald’s Corp., 簡稱 MCD)目前股價約為 285.55 美元,自三月高點下跌近 10 %,並在第一季營收下滑 3.5 %、全球同店銷售下降 1 % 的背景下進一步走低。分析師指出,除通膨壓力與人工成本攀升之外,近期因公司撤回多樣性、公平與包容(DEI)執行目標而引發的民眾抵制,也成為市場下行因素之一。
這次抵制風波源於麥當勞自今年一月宣布,將撤除執行長層面的 DEI 量化指標,並把原本的 DEI 部門更名為「全球包容團隊」(Global Inclusion Team)。公司強調此舉是因應美國最高法院對平權行動的最新法律判決,並表明相關正向投入仍在進行。然而,諸如 Color of Change、NAACP 與 UnidosUS 等民權團體則批評此舉實質削弱 2020 年種族平權運動以來所累積的承諾。
從公司面向而言,麥當勞的公開聲明強調持續投資創造就業機會、扶持加盟商、支持供應商並繳納稅賦。執行長也公開表示,核心制度如員工聯誼小組及族群報告仍未改變。然而批評聲浪則指出:若無明確數據與定量目標,「包容」(inclusion)不過是標示性改名,不足以保障實質變革。至於財務層面,儘管抵制行動尚未持續到 13 週,但分析人士預期若美國境內客流量短期下跌 10 %,第二季同店銷售恐下滑近 1 %,甚至可能影響七月財報表現。考量第一季已陷入連續銷售衰退,這次事件選在關鍵時點發酵,增加了金融市場的關注焦點。
在外部策略上,麥當勞均採取和緩而堅定回應方式,否認任何逃稅或剝削指控,並公開邀請對話,其立場強調持續投入社區、稅務透明與供應鏈合作。然而,目前仍尚未明朗是否能安撫消費者或民權團體的強烈不滿。
儘管如此,以往多數以抵制為手段的抗議行動,若非如 Target 那般形成長期運動,很少能對企業造成實質營收衝擊。目前若論象徵意義勝過實質效應,仍是顯著。但即將步入的七月美國國慶黑名單行動(economic blackout)志在延長抗議效應,可能帶動新的民間與媒體關注,但目前可見的監管或股東行動尚屬零星。
內部層面,部分由加盟經營的店家表示,社區多年累積的信任可能正在流失。尤其多元化城鎮店鋪員工也透露,在公司明訂指標被撤後,儘管「包容」字眼仍在,但實際上正職員不滿聲浪滋生。
從股票價值分析角度看,現階段股價是否反映單次聲譽震盪或已出現市場重估,值得關注。目前股價對未來的收益倍數約為 23 倍,高於 Wendy’s、Yum! 等競爭者。投資者需深究,是否仍值得溢價持有,或是市場重新將文化風險納入價值考量。
分析師情緒呈現分歧。知名主持人 Jim Cramer 等人仍調整呼籲冷靜,認為評級調降為時過早,支持品牌穩健的全球布局;然而,也有人提醒,即使局部的文化政治失誤若相對頻繁,也可能對消費者忠誠度造成隱性侵蝕。
與競爭對手比較來看,業界大多亦已收縮 DEI 目標,例如星巴克(Starbucks)等亦曾面臨類似壓力。但如今消費者的警覺性提高,任何企業失序反應都有可能被放大檢視。麥當勞既要在社會議題面前謹慎表態,也要強化內控與透明規範。
展望未來,抵制浪潮若轉為股東提案、社區深入式抗議或政策介入,可能迫使公司回復量化目標或提升治理披露;儘管當前僅處於警訊階段,但加速發酵的可能性仍不可忽視。
從整體投資策略角度看,麥當勞之抗壓能力不止反映在短期收益是否能吸收跌幅,更在於是否能強化長期的 ESG 治理(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對長期持有者而言,接下來應聚焦第二季財報成果、顧客流量變化、內部與加盟店連結溝通、以及品牌認同在抵制後的恢復情況。目前公司仍具備經營根基與全球品牌價值,但若無法妥善處理文化摩擦,則難以維持目前的估值水平。
最關鍵的時間節點將落在七月底麥當勞公布第二季財報之時。屆時若能展現抵制未對銷售造成實質凸擊,或是在政策層面釋出更具信服力的說明,將有助於平息投資者疑慮並重建價值評估。倘若未能如願,則可能進一步促使市場重塑對這家巨頭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