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爾瑪近期轉型為以數位為核心的零售巨擘,不僅重塑了其營收成長軌跡,更展現出可持續的長期獲利潛力。其數位動能的核心,在於線上銷售年增率、Walmart+ 會員成長,以及自動化履單與到店取貨服務的使用頻率攀升。這些關鍵指標正是摩根士丹利認為沃爾瑪數位「飛輪效應」正在加速的主要依據。隨著這些數據持續上升,顯示出沃爾瑪正建立一個自我強化的商業生態系統,各項數位服務相互推動、共同增長。
更重要的是,這個數位生態系統如今對沃爾瑪的獲利也產生了實質性的貢獻。高毛利的數位業務——例如零售媒體、第三方平台、Walmart+ 會員制度——目前已逐步成為營業利益(EBIT)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業界預估,這些業務約占沃爾瑪 EBIT 的 20%,且每年有望維持 20% 的成長。由低毛利的實體零售轉向高毛利的數位營收,正是沃爾瑪獲利結構優化的關鍵轉折。
若進一步觀察數位投資與傳統業務的投資報酬率,可以發現前者逐漸展現優勢。一方面,自動化與供應鏈整合大幅提升了營運效率;另一方面,雖然初期投入龐大,但分析顯示營運成果已超越成本。庫存周轉率提高、履單速度加快、物流成本下降等指標,皆證明沃爾瑪數位基礎設施正開始轉化為淨利潤。至於這些投資什麼時候能開始帶來顯著獲利,最新財報顯示已有初步成果。摩根士丹利預估 2025 會計年度第四季營收可達約 1800 億美元,稅後淨利年增可望介於 6–12% 之間。更值得注意的是,包含履單與第三方市場在內的數位部門,預計在未來 18 個月內將開始穩定貢獻正向現金流,代表早期投資已步入收割期。
相較於亞馬遜與 Target,沃爾瑪的數位轉型雖尚未全面趕上亞馬遜在純線上電商的領先地位,但在「全通路」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透過結合線上平台、實體門市與物流系統,沃爾瑪打造出一種亞馬遜難以複製的綜合零售體驗。這種線上線下整合的策略,亦獲得分析師普遍肯定。
然而,數位轉型的成本不可忽視。包括店鋪翻新、人工薪資提升與系統建設,皆對毛利產生壓力。若營運槓桿無法有效放大或宏觀成本意外上升,這些投資恐將短期拉低獲利能力。
針對這些成本壓力,沃爾瑪採取了「雙軌策略」:一方面針對高通膨商品適度反映價格,保護毛利空間;另一方面持續推動自有品牌與優惠套組,吸引價格敏感型消費者。這種「守價不失量」的方式,被視為在高通膨環境下的有效因應。
此外,沃爾瑪的全通路服務——包括門市取貨、宅配到府、數位支付與會員系統整合——也展現出對經濟下行風險的高度韌性。這些服務強化了顧客的便利性與忠誠度,讓沃爾瑪即使面對消費緊縮,也能維持基本銷售動能。
人工智慧的應用也是沃爾瑪轉型的關鍵工具之一,特別是在庫存控管、行銷優化與動態定價方面。儘管導入 AI 涉及技術與人力成本,但回報潛力也十分可觀。目前沃爾瑪已透過 AI 系統提升補貨效率、減少缺貨率與滯銷品項,顯示初期成果正面。
在供應鏈成本方面,沃爾瑪比起 Kroger 等競爭對手擁有更強的議價能力與全球採購網絡。這使得沃爾瑪在面對原物料價格上漲、運輸成本升高或關稅風險時,具備更高的緩衝空間與成本吸收能力。
儘管如此,現階段沃爾瑪的股價已反映部分數位利多。目前本益比約落在 30–35 倍間,處於近二十年高位,市場對未來盈餘成長的預期相當積極。若數位服務的獲利能力如預期持續上升,這樣的估值仍有支撐;反之,若成長放緩或獲利貢獻遞延,股價可能遭遇壓力。
根據最新共識預估,沃爾瑪 2026 年每股盈餘成長率約為 3.6%,而 Kroger 則預估可達 6%。這讓人不禁質疑:在獲利成長差異不大的情況下,沃爾瑪是否值得享有更高的溢價?這是價值投資者必須謹慎評估的問題。
還需考量的是執行風險。如果 Walmart+ 會員成長趨緩、平台規模擴張失速,或數位服務無法觸及中小城市,原本預期的獲利動能恐遭削弱。這些潛在風險會直接影響未來現金流與股價表現。
從財務角度來看,沃爾瑪的自由現金流依然強勁,為公司提供了穩定的資金來源來支持投資、回購與配息。在 2025 年初期,公司也宣布調升股息 9%,展現對長期現金流的信心。對股東而言,這是一項實質利好。
宏觀經濟方面,持續性通膨與全球地緣政治變動,仍可能影響消費模式與原料成本。Zacks 分析指出,食品價格變動與家庭支出壓力,可能導致同店銷售成長放緩或毛利受壓,這些都是未來幾季須密切觀察的風險。
最後,沃爾瑪的數位策略也有望進一步拓展至海外市場。印度與拉丁美洲等新興國家對線上零售與物流仍有大量未被滿足的需求。若沃爾瑪能成功在海外市場複製美國的數位生態系統,將有望進一步強化營收結構與抗風險能力。
展望未來,投資人應密切追蹤數位銷售佔比、Walmart+ 會員續訂率、廣告收入與毛利率走勢。這些數據將成為驗證飛輪效應是否真正帶來利潤的關鍵指標。
總結而言,沃爾瑪的數位轉型並非短期現象,而是一場結構性的變革。若公司能持續控制成本、擴大高毛利數位業務並維持良好現金流,摩根士丹利所預測的目標價便有其合理性。但若執行不力或市場環境惡化,投資人也必須謹慎評估潛在下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