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贊助商產品介紹:Roichen 新品與明星商品
本期節目由 Roichen 贊助,主講人謝孟恭介紹了兩款新產品及其他明星商品,強調其功能性、便利性與品質。
Roichen i-CUT 微波專用減糖料理鍋(新品)
- 核心功能: 使用「微波低壓技術,煮出來的白飯可以少掉一些卡路里」
- 口感: 強調「不是那種吃起來像是紙的減糖飯,是真的 Q 彈、不失爛、吃得爽、無痛減糖神器!」
- 多功能性: 不僅能煮飯,還能「煮泡麵、蒸地瓜、加熱包子」,甚至「泡麵還可以加貢丸、青菜、雞蛋,通通一鍋搞定,不用開火也不用顧火,微波直接吃,比瓦斯煮的還要入味,麵條更 Q 彈」
- 應用場景: 適合「懶人吃三餐」,建議「一個放家裡,一個放公司,省事又好用」
Roichen i-VACUUM 真空保鮮盒(新品)
- 核心優勢: 「這組真的猛,獲得紅點跟 Good Design 設計獎,一鍵抽真空,鎖味又保鮮,韓國半年就熱賣突破兩億台幣」
- 保鮮能力: 「通過連續 31 天的真空測試,抗菌酶菌實驗,簡單來說就是能夠放得更久,不壞不臭」
- 材質與使用: 採用「奶瓶用的食品級矽膠 BPA-FREE,可以冷凍、微波、沸水消毒,還能夠丟洗碗機,輕巧耐摔、不染味、完全不漏氣!」
- 應用場景: 「外出旅遊、露營都能帶,保鮮不再是問題」
其他明星商品
- 正脊坐墊與優雅椅: 主講人表示「自己是一路用到現在都完全沒有換過」,消費者反饋「都用得非常舒適」
- 品質承諾: 「韓國 Roichen 全系列 SGS 檢驗合格,品質穩定、好用又安心」
二、 社會現象與個人心態:小 S 女兒畫展引發的網路討論
主講人以小 S 女兒辦畫展的新聞為例,深入探討了人們面對他人成功時的「嫉妒與羨慕」情感,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正向動力,而非負面攻擊。
嫉妒與羨慕的本質
- 主講人認為,「其實我們的嫉妒跟羨慕之情,那是綁在基因裡面的」
- 強調若能「用得好的話,它可以幫助你很大」,成為「一種原動力,去支持你往上衝的話,那就是一種加分」
- 反之,若轉化為「很 bitter 的人,很尖酸刻薄的人」,則是一種「扣分」,甚至「會讓你自斷武功」
對攻擊兒童現象的批判
「你寫越多就越顯得你真的很在意、你真的很羨慕,然後你真的很嫉妒,所以你就要去攻擊一個小朋友,來獲得你的成就感,我覺得媽的超慘。」
關於「靠爸」與資源
- 主講人預期自己的孩子未來也可能面臨「靠爸」的指責,但他認為父母能給予的僅是「比較多的試錯機會」
- 「你也不能夠說,你父母沒有給你任何資源,你就注定不會成功。這個世界上沒有這種事。」
- 駁斥「倖存者偏差」觀點,指出成功者是極少數,將自身失敗歸因於他人資源是「魯蛇」心態:「反正怎麼講都不是自己爛,都是別人的問題,都是別人有資源,都是別人不公平的進程,都不是自己的事情。」
從 Taker 到 Giver 的轉變
- 主講人分享自己從年輕時羨慕有資源者,到現在成為能給予資源的「giver」的心路歷程
- 「長大之後,我就覺得說,還好那時候沒有人投資我創業,因為我一定會讓那個人失望。」
- 強調現在是「錢太多的狀態」,「要拿到錢真的不難,所以如果你拿不到錢,高機率就是你的能力真的不夠。」
- 真正的稀缺是「可以把事情做好,然後可以獨當一面,有抱負有動力有理想有想法,有執行力,然後再來就是不畏不顧的人,其實真的很少。」
- 呼籲避免「背骨仔」行為,因為「你只要背骨人家一次,那基本上就是名聲就會在外面傳,然後這個世界是很小的。」
面對批評與負面情緒
- 提醒聽眾,無論是否為公眾人物,身邊總有人「在等著你掉下來」,甚至「希望你掉下來」
- 最好的解決方案: 忽略這些人,因為「如果你要去在乎他們的話,你會發現說他們的那個彈性太大了」
- 批評者往往只是「放個屁而跑」,「他就是破壞你的一天之後,他就過去過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可能也蠻慘,但他不會受到你後續的一些解釋或說明的影響,他也不在意。」
- 給予孩子「勇氣」去嘗試與努力,並認知到「不管怎麼樣做,都一定有人會笑你,有人會酸你」
- 強調「你活在別人的陰影裡面,活在別人的對你的評價裡面的話,你會過得非常的辛苦。」
三、 AI 工具的應用與潛力:Google NotebookLM & AI Overview
主講人對 Google 的 AI 工具讚譽有加,特別是 NotebookLM 和 AI Overview,認為它們有效提升了資訊處理效率,並能應對 AI 幻覺問題。
AI Overview 的作用
- 描述為 Google 搜尋頁面上會跳出的「一個框框」,直接提供「從這個 Google 的答案裡面所找出來的一個結論,幫你統整起來」
- 認為此功能「可以有效地抑制 Google 的用戶流出這件事情」,並「有效的會把大家拉回來」
- 強調其便利性:「它讓大家不用改變習慣」,同時彌補了傳統 Google 搜尋在 AI 輔助下「顯得好像略有不足」的部分
NotebookLM 的不可取代性
- 核心功能: 主要用於「幫我看 YT 影片」,尤其針對「一個小時半、兩個小時或三個小時的」長訪談影片
- 效率提升: 使他「現在一天可以吸收平常三天才可以吸收的資訊」
- 策略性使用: 關鍵、重要的資訊仍會「習慣自己去聽」,以觀察語氣等細節;但「good to know 的東西,或是其實還是有幫助,只是在我的排序裡面它屬於在 tier 比較後面的那種重要程度,那我會選擇用 NotebookLM 看它」
- 準確度高: 認為其準確度「非常高」,可能因「YT 本身就是他們原生的平台」,導致「失誤的機率可能比起一般的 AI 來說是低很多的」
應對 AI 幻覺
一般 AI 在「專業領域」容易產生「幻覺」,但在「外行的相關問題」則「會看得很高興」。NotebookLM 經檢查後,「對的機率是高很多很多的」。
四、 投資策略與心法:廣撒、市場低估與長期思維
主講人分享了從 Mark Andresen 訪談中獲得的啟發,結合自身經驗,闡述了在風險投資與二級市場投資中的重要策略與心法。
VC 的本質:購買遠期價外 Call Option
- VC 投資「就是去購買一個遠期價外的 Call Option」
- 投入的本金即為「最大的一個損失,你最多就是賠掉這個 1」,類似「樂透」,但「機率是高很多」
- 這也影響了他對「遊戲投資」的策略,希望「有一些小的案子,然後可以讓我們用比較小的金額去參與,那如果這樣是 OK 的話,我們就願意去撒很多」
廣撒策略的重要性(核心觀點)
- 「廣撒其實是他這整個訪問里面,我覺得是最重要的東西」
- 多次經驗發現「你最看好的那個東西,不一定是漲最多的」,或「可能基本面是最好的東西不一定會是漲最多的」
- 因此在投資一個族群時,會「直接把族群里面的前三四支都直接把它包下」,因為「很多時候會有意外的報酬的產生」
- 初級市場流動性低,「既然你沒有辦法出場,那你就要盡量的去撒的更散一點,那你就有機會去撈到真的會飛的東西,雖然有一堆東西可能最後面是會墜機,但是有幾個會飛的,就可以把其他的東西都補起來。」
- 他坦言巴菲特的「梭哈」模式「很少的,是很少的」,而「適當的一個 portfolio 跟配置」的成功案例則多很多
避免低估市場規模 / 高估自我判斷(常見錯誤)
- 「低估市場規模,是他們在投資裡面會遇到的一個常見的錯誤。」
- 主講人將其解釋為「高估自己的判斷這件事情」
- 以 Uber 為例,最初可能只被視為「轎車媒合服務」,低估了其「創造或是擴大市場」的能力
- 現實生活中許多案例,如糖尿病藥被減肥者使用,或散熱技術延伸至 AI Server 和車用,都顯示「厲害的公司,他們本身是有機會創造或是擴大市場」
- 強調「漏掉比買錯更嚴重」,鼓勵在辨識出好公司後,「盡量抱著,因為有時候它的一些延伸發展,是會超出你的想象」
- 承認自身也曾「低估未來的一個可能性」,如早期未完全看懂 NVIDIA 在 AI 領域的潛力
重人才甚於項目
- 現在他在遊戲投資上,越來越在意「人是不是對的」,因為「最後面事情到底可以發展的多大,那個根本不是你在當時可以想象得到的」
- 引用標普 500 指數漲幅主要由少數公司貢獻的例子,證明「我們有時候高估自己的一些判斷力啦」
台股投資思維轉變
- 受訪談影響,「現在也是慢慢地傾向,首先把美股的思維拿來台股,就台股也盡量去做一些長線的東西。」
- 過去將台股視為「供應鏈,我都是只 trade 一個短的」,但現在發現「蠻多東西確實它是可以去抱長的」
槓桿與風險控管
- 回答聽眾關於槓桿的問題,提及股票期貨及「質押再質押」等方式可放大槓桿
- 但強調「開槓呢就是會有風險」,並以近期市場下跌經驗為例,表示原以為穩固的「質押」在流動性抽乾時仍有「一定程度的風險」,「那個並不是說你現金流很強可以解決的。」
- 建議一般人「股票裡面的槓桿如果超過 1.5 倍以上,基本上就是有機會讓你晚上睡不著的一個狀態」
五、 人生觀與家庭體悟:從單身到家庭的轉變
主講人分享了個人從單身到成立家庭的心路歷程,強調人生目標在於體驗,並反思不同人生階段的得失。
人生選擇與心態
- 回答聽眾關於結婚的困擾,直言「一個人是不是會比較自在跟輕鬆?絕對的」
- 但同時也指出「一個人久了之後,就覺得說好像這樣的生活也蠻無謂的,我想要有一個人陪我」
- 強調「人都是這樣子」,「每個人都會羨慕往外的東西,都會覺得我現在有的東西是不夠的」
- 關於成立家庭,他坦承「沒有想這麼多啦,單純就是我跟我老婆在一起久了嘛,就是說時候到了結婚,真的就這麼白癡,就這樣而已。」
- 孩子則「比較衝動一點」,但第二胎已有部分「覺得說,有兩個小朋友也不錯」
- 認為「關關難過關關過,我們人就是要在一種壓力跟磨難之下,才會一直茁壯成長」
人生意義在於體驗
- 核心觀點:「人生活下來的目的是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覺得人生的意義在於體驗,就是各種體驗,我們就是花錢花時間去買各種體驗。」
- 如果當前的體驗「很好,你不用去改變你的體驗」,但「人是這樣,就是一定會膩的」
- 以自身為例,出國對他而言已「沒有意義」,夜店體驗也「沒有很爽」,因為「那個體驗我夠了」
- 鼓勵所有決定「都盡量放在自己的身上」,避免因他人期望而產生不滿
與孩子相處的甘苦
- 承認有時會「討厭我兒子的時候」,面對哭鬧時也會「生氣」,甚至會想「為什麼我現在要花一堆時間陪你?」
- 但當孩子獨立完成挑戰時,「那個心理的滿足感太大了」,讓他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時間投資」
個人成長與脾氣收斂
- 回應聽眾說他「變化很大,從開始脾氣暴躁出口成章,轉變成為溫柔暖心的直男巧虎」
- 解釋改變原因:一方面是「講這些東西是會惹上一些麻煩」,而他「很討厭麻煩的人」
- 另一方面是發現「我兒子真的超愛學」,讓他意識到「我自己真的講話要注意一點」
六、 聽眾回饋與祝福
節目中回答了多位聽眾的提問與分享,涵蓋了對卡牌收藏、財富增長、感情與婚姻、以及親人健康等方面的探討。
- 對戰遊戲王卡: 主講人表示卡片是「純收藏」,而非用來對戰,是為了「去滿足小時候沒有達成的一些東西,在做的一種代償」
- 財富目標: 感謝聽眾祝福,並表示「今年是有在持續創高」,目標是總績效超越去年歷史新高
- 感情與人生規劃: 對於聽眾關於婚姻的困惑,主講人建議「單身的時候好好把握單身」,有些事「你現在不做以後,真的就沒有機會做了」
- 家庭健康: 聽到聽眾妹妹的艱難故事,主講人表示心疼並給予祝福,「把這個這一集呢,就大家對我的各種什麼祝你怎麼樣,我們都迴向好不好,就迴向給你的妹妹,那麼希望這個妹妹呢可以度過難關」
- 駕駛習慣: 認同尖峰時段駕駛的難受,並解釋自己因「開車開到很生氣」而選擇搭 Uber 或讓妻子開車
- 個人轉變: 承認從單身到有家庭孩子的五六年,是他「人生中的很大一個改變」,並表示有意識地限制自己的言行,這是「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