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歐旅行的日子裡,我搭了幾次國鐵列車。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從丹麥機場前往西邊的第五大城市、埃斯比約(Esbjerg)。
車程約3個小時左右,正好讓我有時間觀察,而後和丹麥朋友聊了不少,交流彼此的想法與文化差異。有趣的是,看似平凡的交通工具,竟藏著許多生活哲學。
*可參考另一篇:丹麥國鐵(DSB)體驗
第一個細節:火車門,不會自己打開。
當列車停妥,門只是靜靜地待著,沒有廣播、沒有「叮咚」,不像在台灣,一切自動且熟悉。
這裡,你得自己伸手按下門邊的小綠燈,門才會打開。
這不只是節能的設計,更像是一種「參與」的邀請,提醒你:你是這趟旅程的一份子,不只是被載送的乘客。
在北歐這樣高緯度又寒冷的地方,每開一次門,都是一次熱能的流失。這樣的小設計,不只是效率的考量,也是生活態度的反映:節制、合作、尊重環境。

比利時的火車也是一樣的設計
第二個細節:座椅椅背固定。
乍看以為不夠「舒服」,但當我坐下後才發現,這其實是一種貼心。
不用擔心前座忽然往後一躺壓迫空間,也讓整個車廂保持一種默契的平衡。
有些座位還是四人對坐,腳一不注意就可能踢到對面,所以大家自然而然會收斂、留意。
這不是限制,而是一種公眾空間裡的體貼與分寸感,從日常中就慢慢養成。

這是芬蘭火車車廂

這是丹麥火車車廂

丹麥火車車廂,兩人座
第三個細節:垃圾,自己處理。
車廂裡看不到清潔人員推著垃圾車來回,也沒看到大型垃圾桶,只有每個座位下方掛著幾個小垃圾袋。
吃完的東西、用過的包裝紙,就自己收拾乾淨,離開前順手帶走或放到指定位置。
車廂乾淨安靜,不靠監督、不靠規範,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共識。

座位旁的小垃圾桶
這些小地方,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卻是一種「文化的設計」。
因為相信: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讓每個人都能自律、互信。

芬蘭機場到市區的火車
旅行教我的,不只是怎麼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而是在移動的過程中,怎麼看見一個社會的價值觀、設計的細節,以及文化如何透過制度靜靜地說話。
也許未來有一天,當我們坐在台灣的高鐵或火車上,
能夠開始反思:除了追求速度與整潔,我們的車廂,是不是也能多一些尊重、自律與互信?
讓彼此不再只是「共乘」,而是真正「共處」。
也許這樣,新聞裡那些令人遺憾的衝突、謾罵、偷拍、恣意妄為的舉動,也能少一點;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成熟的公共倫理,和更溫和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