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密室中的青春、戰爭與人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內容簡介

  《安妮日記》二戰在集中營病逝的荷蘭猶太少女安妮.法蘭克,在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四年為躲避納粹對猶太人的羅網而藏匿在暗無天日的密室。一開始安妮.法蘭克寫日記是純粹為了從紀錄中獲得心靈慰藉,直到一九四四年的某天,荷蘭流亡政府官員在倫敦透過廣播宣布,他希望在戰後將德國占領下的荷蘭人艱辛的經歷公諸於眾,猶太荷蘭人可以提出日記等文書資料紀錄,安妮.法蘭克聽後,決定戰後出版自身日記,接著安妮.法蘭克開始修飾日記內容。

摘錄

幾天前,爸爸提起躲起來的事,他說跟外界隔絕的生活會很辛苦。(p.27)

這幾個月來,我們已經盡量把家俱與衣服送走,本來約定在七月十六日躲起來,因為瑪歌的徵召令,只好將計畫提前十天,所以我們必須將就住在還沒完全整理好的房間。(p.30)

我好渴望交談、自由、朋友、獨處。我好渴望哭一場!我感覺好像快要爆炸了,我知道哭一哭會好過一點,但我不能哭。我坐立難安,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感覺心臟跳動,好像在說:「渴望終究會成真⋯⋯」(p179)

我的觀點

  戰爭帶來許多不可癒合的傷疤,帶走了許多人的歡笑與恬靜。許多書籍由大人的視角書寫戰爭的殘酷與不公,卻鮮少有戰時以象徵活力與叛逆的青少年視角書寫的文學作品。安妮日記這本書由活潑直率的青少女安妮.法蘭克書寫,全球銷量超過三千萬本,對後世造成極大影響,具有文學參考價值。

  青春期的少女本該外出與朋友同樂,恣意揮灑青春,但身為猶太少女的安妮.法蘭克,為躲避納粹的追擊,在十三至十五歲的青春年華中卻被迫躲藏在密室裡。

  安妮.法蘭克與大多數的青少女一樣,喜愛與朋友們一起玩耍,從事騎腳踏車、打乒乓球、吃冰淇淋等休閒活動,是個天真爛漫的女孩。搬進密室後,安妮.法蘭克仍維持少女的生活,在自己的房間牆壁上貼滿明星照片,保持少女心。

  原先范.丹恩一家搬進密室時,安妮.法蘭克帶著期待興奮心情迎接他們,心想著他們會為密室生活帶來光彩、趣味,但一個月內范.丹恩夫婦就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安妮.法蘭克對他們的反感就此出現,日後的日記中,安妮.法蘭克經常提起與范.丹恩太太相處的摩擦,自身對范.丹恩太太的不滿,或許是因為密室不見天日所造成彼此的暴躁,亦或許是因為安妮.法蘭克本身正值青春期所造成的不安,導致與范.丹恩一家時好時壞的關係,在關鍵評論網中,戰爭如何轟炸我:《安妮日記》個人的真實這篇文章提到:「人們被迫連成共同體,窺見彼此私生活的暗面,卻又必須互相依存。」這是在戰爭中不得不接受的結果。

  封閉的密室,逼出了人性脆弱不堪的一面,母親成天焦躁不安,無法理解女兒的心情,母女間時常爆發口角衝突,造成母女關係出現裂痕,安妮.法蘭克時常委屈流淚,卻不能放聲大哭,因為擔心出聲引起動靜,被人發現他們的藏身處,導致情緒無從宣洩。

  雖然戰爭帶來情緒潰堤、與母親失和、無法恣意享受青春年華等代價,但是安妮.法蘭克仍能寫下溫柔且堅定的文字「僅管發生這一切,我仍然相信人性本善。」每天擔心遭受抓捕,晚上一個木板擠壓聲或咳嗽聲都能造成全家的恐慌,安妮.法蘭克卻依舊相信人性本善。

  為了躲避納粹追擊,而匿身於密室,在狹小的空間中生活兩年,無法外出,讀到這邊,發現這就像居家隔離,被迫在一個空間待著,因為某些因素而無法外出,種種壓力造成人們情緒崩潰,好像電影《瀑布》的情節,劇情是描繪了一對母女在疫情期間,在家中接受隔離,單親媽媽獨自面對青春期女兒的轉變,與女兒發生激烈爭吵,再加上因為大樓拉皮工程,造成窗戶光線遭藍布鷹架遮擋,無法接受太陽光的洗禮,種種因素造成壓力過大,導致思覺失調症發作,但是最終母親在女兒的陪伴下病情好轉,母女攜手迎向新生活的故事,這是部與《安妮日記》內容相似度極高的電影,值得一看,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安妮.法蘭克沒有像電影《瀑布》中的女兒小靜那麼幸運,安妮.法蘭克沒有走到與母親攜手迎向美好未來的結局,母女二人皆在集中營逝世,沒有機會共度新生。

延伸探討

  近年工商業快速發展,加上長久以來功利主義的興起,造成父母因為工作擁有較少時間陪伴孩子,而青春期的我們,面臨課業龐大壓力,壓縮了陪伴父母的時間,導致對於彼此了解漸少,容易爆發口角衝突。身為青少年的我們應該如何在家人與課業之間達成平衡呢?我們應該如何與父母相處,達到對彼此體貼的溝通方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芯甯Thinking的沙龍
0會員
5內容數
📚 喜歡閱讀、觀影、舞台劇   我相信,知識與感受力是內在的光。 這裡,是我與你交換思考與文字的地方。 📩 信箱:hsinning.thinking@gmail.com 🔗 Podcast:Apple / Spotify / KKBOX 搜尋《芯甯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