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創傷是什麼?
運動創傷(Sport Injuries)泛指在運動過程中出現的急性或慢性損傷,常見於關節、肌肉、肌腱或韌帶。創傷可能來自突發撞擊、重複性動作、姿勢錯誤或熱身不足。
急性創傷如扭傷、拉傷,通常因突如其來的動作或意外導致;而慢性創傷則多因長期過度使用某部位,例如跑步者膝蓋疼痛、網球肘等。
常見的運動創傷類型
以下是一些在常見的運動創傷類別:1. 扭傷(Sprain)
多見於腳踝、手腕,因關節過度旋轉而導致韌帶拉裂。
2. 拉傷(Strain)
涉及肌肉或肌腱,常見於大腿、腰部,過度伸展或突然用力是主因。
3. 膝蓋創傷(Runner’s Knee、半月板損傷)
經常跑步、爬山人士常見,可能導致膝關節疼痛或卡頓感。
4. 肩膊或旋轉肌袖撕裂
游泳、投擲或舉重運動常見,肩部活動幅度大時容易損傷。
5. 網球肘、高爾夫球肘
肘部外側或內側肌腱因重複性動作受損,並非只有運動員會患上,打字多亦可出現。
初步處理:R.I.C.E 原則
當出現急性運動創傷時,應立即採用 R.I.C.E 處理法:
- R - Rest(休息):停止所有會加重傷勢的活動。
- I - Ice(冰敷):每次 15–20 分鐘,減輕腫脹與疼痛。
- C - Compression(加壓):使用彈性繃帶包紮,穩定關節。
- E - Elevation(抬高):將受傷部位抬高至心臟以上,幫助血液回流。
物理治療與復康建議
若症狀持續超過數日或影響活動能力,應盡早求助專業物理治療師。物理治療可以針對不同創傷設計個人化的治療與復康方案,常見方法包括:
- 超聲波治療:促進深層組織修復
- 肌力與平衡訓練:防止二次受傷
- 筋膜放鬆與徒手治療:減輕肌肉緊張
- 功能性運動訓練:幫助重返運動場
如何預防運動創傷?
運動創傷雖難完全避免,但透過以下措施可大大降低風險:
- 運動前後充分熱身與伸展
- 選擇合適的運動鞋與場地
- 逐步增加運動強度,避免操之過急
- 注意姿勢正確與技術訓練
- 聆聽身體訊號,勿硬撐
常見問題 FAQ
Q:什麼情況下應該即時求醫?
若出現劇烈腫脹、無法承重、關節變形或感覺麻痺,應即時就醫。尤其是懷疑骨折或韌帶撕裂,拖延會加重病情。
Q:冰敷與熱敷有何分別?
急性期(頭幾日)應以冰敷為主,舒緩腫脹與痛楚。熱敷則適用於慢性疼痛或放鬆肌肉,切忌在創傷初期使用。
Q:運動創傷後可以繼續做運動嗎?
輕微不適可考慮改做低衝擊運動(如游泳、瑜伽)。但嚴重創傷應完全休息,待康復後由物理治療師指導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