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7.19
天氣:颱風日
這天,是課程原訂的收割日,只不過恰好碰上颱風,收割延期至下週六。早上,依然下著間歇性的雨勢,文昌老師先帶大家前往烘穀場參觀,位於三星的紀元農莊,是深溝小農處理稻穀的主要合作業者。廠房裡頭除了有三座烘穀機,還有脫穀機、選米機等設備。烘穀機的最佳溫度為13度,以此烘出來的米才能維持住最佳口感,廠主在一旁熱心地替好奇的眾人們解惑。
看著前二週,在颱風前夕搶收的一袋袋稻穀,有些置放在廠房邊、有些則冰至冷藏庫,頓時才真的有了「終於來到收穫這一天」的實感。但說真的,心裡的感受既複雜又矛盾,始終期待著這一天,但真要來臨時,卻又有些捨不得。眼看收割完的人心裡大石頭終於能放下、未收割者至今仍懸著一顆心,這種心境差異,竟如此鮮明。這也是看天吃飯、順應自然的生活模樣啊!
趁著風雨間隙,我們回到田區,比對未收割的田區稻米生長狀態,原來不只要擔心稻子未熟、若是受到天氣影響,稻子放太久未收也是會過熟的哦!一群人興致來了,拿著鐮刀就走共有田裡開始收割。以刀自稻子根部平切,比想像中的來要輕易就能鋸斷,一把稻米握在手上,心裡盡是滿足,「真好玩~」發自內心的想著。透過自由意志的勞動,終於明白務農的甘之如飴。
中午,按照預定行程,前往壯圍穀倉吃「割稻飯」。歷時四個多月的課程也到了尾聲,想到即將結束,好捨不得呀。「一期一會」,生命裡的相遇和大自然的運作一樣,每個當下都是獨特的、也都僅只一次,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格外珍惜陪伴的每個時刻。長大後的我,跟不上又過不慣現代社會的步調,總是困在「想過的日子」和「社會想要我們成為的樣子」的拉扯之中。身邊有這麼多值得我們停下腳步,好好感受的事,可是「慢」卻似乎不被主流世界所允許。
吃飽飯,下午回到慢島,由佳蓁和佩慈兩位學姊與我們分享半農的經驗。我其實很喜歡聽別人的故事,因為比起什麼論述、什麼學說,真實的生命故事,才是活生生的。如果說社會學研究的主體是人,那從個體經歷,即能窺探並略知社會樣態一二。人有很多種,有活潑的、有內向的,生活方式也各有不同,可以在都市裡過上倉促、充實和光鮮亮麗的摩登生活,也能在鄉村裡過著凡事靠自己,種田、養雞,接觸一切自然的日子。沒有對錯、只是選擇的不同。真正最難能可貴的是什麼?是自我意識的覺醒。當人對生活的掌控不是一昧跟著社會建構的模樣,而意識到什麼是自己想要的、喜歡的,那種想法一出現,或許生活就會從此發生全然不同的轉變。無論「半農半X」到底在做什麼,當人們終於能順著心意,自然而然將日子過成這種型態時,一切就會神奇的朝著理想徐徐慢步前行。
最後,請來陳榮昌阿公教大家「掌草」跟「搓草繩」。每次看見陳阿公心情都很好,既使沒有太多的話語、交談,還是能感受到陳阿公是個和善、慈祥的在地智者,過去時代的生活技能樣樣都會,發自內心的敬重他。回到掌草,早年農村時代,勤儉是人們普遍的德性,就算稻米收割完,剩下的稻草還有許多用途,從種蔬菜時鋪的田畦,到日常草繩、草鞋等用具,都能以乾稻草進行製作。所以,農夫們都會想辦法將其好好的保存下來。
掌草,即是把一束束稻草綁緊、立在田裡曬乾。聽起來容易、陳阿公做起來也簡單,但換成我們自己來,卻怎麼樣也抓不到那股「巧勁」。在阿公悉心指導下(前後大概為了我們重複應該十次有吧),終於順利綁起自己的稻草叢。接著換成進階版的草繩,陳阿公彷彿像施了魔法,兩股草辮在他厚實的手掌裡一轉,堅固、整齊又牢靠的草繩頓時成型。為什麼說是魔法呢?因為換成我們,完全搓不起來啊!(到底怎麼做到的~)每個人開始各自想辦法,有人慢慢摸索、有人偷吃步(噓),也有人從頭到尾都沒成功(笑),大夥窩在走廊邊,嘗試著不曾有過的體驗。外頭風雨漸大,內心許久未曾感到如此充實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