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應該重啟核三?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紀淳譯

前言

2025年5月18日,核三廠2號機正式停機,也意味著台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然不論是執政黨抑或是在野黨都不斷釋出願意接受核電的選項,時任經濟部部長郭智輝稱核能是乾淨能源、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也大聲擁核、甚至連長期以來打著反核的民進黨賴清德總統,也主張在三大原則+兩個堅持下可以使用核能;在野黨方面,民眾黨打著綠電弊案、高電價和缺電等主張,發起核三是否應該重啟的公投。由此可知,儘管經過2018以核養綠公投和2021核四重啟公投之後,台灣民眾對於是否使用核能顯然沒有社會共識,本文嘗試透過討論2025年支持重啟核三使用核能的論述,去說明為何台灣不應該重啟核三,也不需要使用核能。

關於核能的發電成本

在討論核能的發電成本之前,我們先看一下2024年台灣的發電結構,最主要的電力來源仍然是火力發電,占比為78.3%,再生能源11.9%,核能為4.7%。因此可以了解在當今核一核二廠都除役的狀況下,台灣人使用的電也只有4.7%是透過核能發展出來的,占比非常小,代表即使重啟核三他也僅會貢獻不到5%的占比。當然支持者可以說這只是一個開始,將來會越來越多,那我們可以來比較台灣最主要的幾個發電方式其發電的成本、優劣勢、風險和戰時實用度。

raw-image

表中的LCOE是會把整個電廠的建廠成本(CAPEX)+燃料+運維+退役與燃料處置的成本都考慮進去後,進行平準化之後的發電成本。可以發現,除了核能以外的發電方式都因為建廠成本較低,因此平準化之後的一度單位成本皆低於核能。核能的成本之所以高於其他發電方式,除了建廠成本外,維護和除役後的處置,依照目前的處置也仍需較高的成本維護及保養。

在外部成本,也就是空屋方面,使用火力方面方式的項目自然會產生較高外部成本,這也是台灣住在有火力發電廠城市居民最關心的問題,本文之後也會討論燃氣發電的優勢,以及說明台電將來的發電方向。而核能和再生能源在這方面即表現優異。

raw-image

土地整合需求是指建廠需要多大土地,是否會影響周遭居民,這在傳統發電廠上較沒問題,然在核能、太陽能和離岸風電這些需要大面積土地建設的方式,就會出現與民爭地、破壞景觀等爭議。

可調度性是指若發生緊急跳電事件時,各發電機組重啟並能夠再次供電的時間,在再生能源上,除非搭配儲能系統,不然即是發多少就馬上用多少,無法在緊急狀況下提供協助;核能在此也趨於劣勢,因為從零到重啟至少需要18~36小時;這時主要能提供支應的是天然氣。

建廠時間很直觀。能源依賴度是因為台灣的能源燃料主要仍依賴進口,因此假設在戰時無法進口能源時,此發電方式能夠維持多久,據統計天然氣可以維持7-8天、燃煤可以儲存因此至少能夠半年,核能亦差不多,再生能源則不受影響,這是其優勢。

綜上所述,沒有完美的發電方式,每個發電方式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對於擁核者聲稱核能的發電成本低於再生能源,這是在核能建廠成本已經攤平後去做的比較,並不完全正確,且也還未考慮到建廠的時間成本。

核廢料

核廢料的處理一直是核能發電的一大痛楚,其中,核廢料又分為中低階和高階,兩者的差別在於半衰期的長短以及處置設施的不同。

現今台灣的低階核廢料主要是經過處理後放置在各核電發電廠,以及蘭嶼貯存場,如現有核電廠需要繼續使用,則也必須增建新的地方放置。高階核廢料則更複雜,目前國際認定永久處理高階核廢料的方式只有在芬蘭,必須存放在穩定的深層底層。暫時的方法則是透過乾式貯存設施來放置,預計可以儲存40-60年,惟台灣目前只有核一廠在使用,核二廠由於地方政府未發放使用執照未使用,核三廠是根本還沒開始興建。因此,擁核者認為核廢料已經可以處理的論述,雖然本質上並沒有錯,但那是一個技術上可行實際上還未施行的狀態,在這個的狀態下貿然支持核三繼續運轉,並不夠務實和科學,且透過只傳播片面的資訊,也確實不夠理性。

安全風險管理

如果說核廢料問題有望透過更新的科技來解決,那安全風險管理顯然是已經可以做但沒做到的。不論是核三廠的使用,抑或是台灣是否使用核電,無法逃避的是台灣土地面積很小,且位處斷層帶上,這樣的環境背景,如果不幸發生大規模的核災害,幾乎是沒有人可以倖免的。如果核電廠的設計再怎麼樣都沒辦法達到100%的安全,我們是否就應該思考其他的發電方式,更何況以台灣電力公司過往維護核電的紀錄,不論是2006年核三廠跳機停機事件、2012年核三海水管線破裂造成反應爐停機、2022興達電廠人員操作不慎造成全台大停電和2025年興達電廠新建燃氣場測試時爆炸等等,這些不都證明了以台灣現有的技術和人員素質,還沒辦法達到那麼高的要求,何況100%安全。這當然不是要檢討台電人員,只是發電畢竟是實際發生的事,並不是技術上可以就ok,還必須把現況也納入考量。

結論

從核電成本、核廢料到安全管理,我們都了解了核能的優勢,以及他所產生的風險。如果從製造空氣污染來看,核能自然是乾淨能源;然而核三僅佔全台發電不到5%,因此也無法減少空氣污染問題。若論電價問題,也因為發電不具規模,儘管相對於其他發電方式較便宜,也不是真正影響電價的主要原因。穩定供電更不沒關係,因為臺灣缺的不是發電量,而是能穩定送往各地的電網系統。

近年來新興技術不斷發展,歐洲的新式核電廠能夠用更安全的設備帶來更穩定的發電,美國也在研究核融合、小型反應爐發電等等技術,讓核能發電慢慢走出2011年福島事件後的陰霾,這些技術當然都很好,也有他們將來發展的空間,但我們仍需思考他們是否有解決發電成本、核廢料和安全的問題。不僅如此,我們還必須考慮時間的成本,與其花錢投入最先進的技術研究,不如好好投資再生能源、儲能系統和電網更新。台灣確實需要多元的發電模式,但更大的問題是電網老舊且為集中式、長期南電北送、缺少高壓電變電和天然氣接收站所等基礎設施。如果政府能花更多時間解決這些問題,我相信才能夠減少跳電和停電的頻率也讓反對黨不會在此議題見縫插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xzully Ji的沙龍
0會員
9內容數
政治觀點分享,自我學習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