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德國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BMZ)資助、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主導的CASE(Clean, Affordable and Secure Energy for Southeast Asia)計畫,7月底與菲律賓能源部共同主辦「能源轉型對話」。首場活動匯集東維薩亞地區地方政府代表,分享在地領導推動能源轉型的經驗。
談及北薩馬省(Northern Samar)外海的離岸風電計畫,引發當地社區、公民團體與政府之間的對話,以及當地漁民、觀光業者與沿海居民對生計與生活影響的疑慮。
丹麥開發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openhagen Infrastructure Partners, CIP)有意在北薩馬省外海開發一個650MW計畫。在開發前期,開發商除了劃定潛在場址、測量風資源、尋找可用港口外,亦呼籲菲律賓國家電網公司(NGCP)將輸電容量由69kv提升至230kv。除此之外,CIP 還計畫在菲律賓開發兩個離岸風場:- 北甘馬仁省(Camarines Norte)和南甘馬仁省(Camarines Sur)外海的1GW聖米格爾灣計畫;此計畫25% 股權在今年出售給菲律賓Ayala集團旗下能源公司
- 邦阿西南(Pangasinan)和聯合省(La Union)外海的350MW計畫
全球風能協會(GWEC)菲律賓區經理 Ann Margret Francisco 表示,離岸風電發展的帶來經濟效益,興建風場不僅能創造再生能源產業的就業機會,還可能振興沿海地區原本低迷的經濟,也有望吸引綠色觀光與環保企業等新興產業。不過當地社區居民對於風機噪音污染、沿海景觀的視覺衝擊,還有海洋生態以及傳統漁場可能造成的干擾表示關切。永續水產養殖與農業創新中心執行長 Ronelie C. Salvador 則表示,政府與開發商必須理解當地居民的觀點,並從一開始就讓他們參與討論。目前北薩馬省政府正審慎評估此計畫,並指出輸電線路不足,可能延遲離岸風電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