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隨著權貴資本主義的蔓延,中國的政治權力商品化程度愈發驚人:官位公開買賣、政策尋租猖獗,整個體制滑向更深的腐敗泥潭。
超越“餓死貪”的假說
過去常有人將官員貪腐歸咎於工資待遇低下,然而權貴資本主義下的腐敗遠非如此單純。許多落馬貪官的薪資不低,他們貪污受賄的數額卻極為驚人,遠遠超出個人生活所需。可見驅使他們鋌而走險的主要原因並非薪酬問題,而是對權力所帶來利益的貪慾。權力本身變成了一種商品,其價值取決於能為掌權者帶來多少金錢和資源。
以周永康案為例:這位前政治局常委、政法委書記利用手中大權構築了盤根錯節的權錢帝國。他的親屬和心腹透過石油系統的特權攫取數十億非法財富。周永康則不斷提拔願意效忠的官員,讓他們為其搜刮利益並定期向上輸送好處,長期維持著穩固的腐敗同盟。這張腐敗網絡隱秘運轉近二十年才土崩瓦解,顯然不是區區“工資低”所能解釋。
再看基層執法領域:浙江溫嶺市公安局局長、市長長期為當地黑社會充當「保護傘」,為賭博、色情等非法生意提供庇護,換取豐厚回報。他與罪犯同流合污長達十年之久,長達十年才案發,舉國嘩然。顯然,吳永臻走上貪腐之路並非因薪水不夠,而是因為權力尋租的黑色收入極為誘人。
上述案例表明,當前腐敗的根源在於權力本身成為商品,而非薪資待遇問題。正因為當官能帶來巨大利益,一些人不惜重金買官,買賣官位才屢禁不止。權力也就在金錢交易中被徹底商品化。
體制內部的腐敗繁殖
值得警醒的是,權貴資本主義式腐敗並非少數官員道德淪喪,而更像是現行體制孕育出的“內生性”病變。一方面,在經濟市場化過程中,政府將大量資源配置權下放地方,但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和平衡,導致各級官員得以將公權力變成私人交易的籌碼,彼此結成利益同盟,腐敗內嵌於體制運作,甚至成為某種“潤滑劑”。另一方面,儘管近年來掀起強力反腐,但缺少獨立司法和媒體監督,使得反腐帶有運動式和選擇性色彩。許多官員落馬源於政治鬥爭或風向轉變,而非日常監察奏效。體制內潛規則未除,腐敗生態如同割韭菜,剷除一茬又冒出新芽。
權貴資本主義對黨國體制構成的長遠威脅不容忽視。當權力全面市場化,黨的紀律和政府公信力將受到侵蝕;當“腐敗升官”成為默認規則,清廉者反而寸步難行,社會公平與政治合法性也將不斷流失。如果聽任這種內部腐爛發展下去,最終將動搖執政根基。
唯有將權力真正關進制度的籠子,使之不再成為能隨意買賣的特權;加強公共資源交易透明度,杜絕暗箱操作;建立獨立公正的司法和媒體監督,讓反腐常態化、法治化,才能打破利益集團對權力的綁架。否則,在錢權勾結的枷鎖下,中國的社會進步和政治前途難免蒙上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