颼鏽-avatar-img

颼鏽

0 位追蹤者

颼鏽

0 位追蹤者
avatar-img
社普
0會員
6內容數
這裡是放各種書籍心得的地方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下篇|證據、機制與辨識:在數據與政治之間建立分析框架 要把「中國因素」說清楚,不能只靠敘事,還需要可操作的證據框架。兩個常被追問的面向,剛好提供切入口:陸資投資的動機辨識,以及如何在旅遊數據中排除景氣干擾。
Thumbnail
第二個難題:美國的「戰略模糊」對台灣是穩定劑,還是長期隱患? 第三個難題,關於「不屈」的社會根基。台灣韌性不是單一聲音,而是選票、更迭與運動的動態共識。
過去八十年,台灣一直夾在美國與中國的勢力拉扯中:一座島嶼的命運。 要懂現在的局勢,得回頭看戰時與戰後的法理安排,以及「國際法上的未定」如何和大國政治的模糊糾纏在一起。
「中國因素」不是單一名詞,而是一種運作邏輯:中國共產黨體制與國家資本主義混成的權力,靈活調度資本與市場,服務於政治目的——借市場之力,行政治之實。它之所以難以直視,在於滲透面向廣、通道多、證據常以關係網絡與制度設計的方式呈現;但只要把「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為觀察框架,脈絡會逐步清晰。 經濟面向最早
0/5吊燈裡的巨蟒
進入21世紀,隨著權貴資本主義的蔓延,中國的政治權力商品化程度愈發驚人:官位公開買賣、政策尋租猖獗,整個體制滑向更深的腐敗泥潭。 超越“餓死貪”的假說 過去常有人將官員貪腐歸咎於工資待遇低下,然而權貴資本主義下的腐敗遠非如此單純。許多落馬貪官的薪資不低,他們貪污受賄的數額卻極為驚人,遠遠超出個人
0/5吊燈裡的巨蟒
上篇:從個體腐敗到權貴資本主義的興起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官場腐敗出現了重大轉折。此前改革開放初期的貪污多屬孤立的個人行為,官員或為補貼收入、或出於私欲,零星受賄。而從1990年代開始,腐敗日趨群體化、網絡化。紀檢報告和媒體上出現了“窩案”“串案”等新詞,形容多名官員上下勾結、共同貪腐的現象。
Thumbnail
0/5吊燈裡的巨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