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維諾娜瑞德主義:Winona Forever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維諾娜瑞德曾經是九零年代炙手可熱的演員,卻在演藝生涯高峰時因現在看來幾乎微不足道的偷竊事件而隕落。雖然他後來嘗試東山再起,卻已無法回到過去的榮景了。 身為熱愛他的一員,筆者一直感到萬分不捨,特別是那時看到黑天鵝這部電影中維諾娜被年輕的娜塔莉波曼取代的橋段時,彷彿就像這個世界正式宣告:維諾娜瑞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那麼,維諾娜瑞德呈現的是什麼樣貌呢?

來源:網路

來源:網路

九零年代是末日前的時代,社會紛擾不斷,但也充滿各種可能性,當時的好萊塢女演員主流仍是夢幻般的存在,長髮飄逸、身材高挑,集美麗、優雅於一身,這時突然出現一個黑短髮、矮小、情緒化,且總感覺瘋癲、畏縮的女孩時,反而出乎意料的吸引了大眾的目光。 這個女孩不像我們習慣那樣充滿自信的在螢幕上發光發亮、堅強面對世界、勇敢解決問題,而是一邊批評世界、一邊逃避世界,他沒有改變世界的野心,只是窩在他的小角落裡,安靜的不適應這個世界。 這不單是他電影中的樣貌,而更是他整體的形象,如他的穿著、行事作風也展現出不同以往的特殊風貌。

這樣的維諾娜瑞德,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如前所述,他似乎總是與世界格格不入,同時卻也沒有融入世界的打算。 他只是保持距離,冷眼,有時也帶點嘲諷的看待世界,他沒有大張旗鼓、充滿自信的為自己開闢道路,而是略顯退縮的保全自我,像顆泡泡般脆弱但更顯美麗。 瑞諾娜瑞德,就是這樣的存在。 如果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那現在的時代是什麼樣子? 現代影壇不乏「做自己」的演員,甚至可以說做自己是現代的必備條件,但這些特質好像必然要納入勇敢、自信等積極面對世界的元素,彷彿非得要不斷前進,與世界相對抗才行。 但如此一來「做自己」似乎就有了一個固定的模板,所謂的「真實」與「自我」其實是另一套規範的延伸,每一項「做自己」的宣言都成為賣點,並放上展示架供人參觀與消費。 我們其實是在社會容許的前提下行為,卻自以為保全了自我,這也是為什麼現代的做自己時常給人一種樣板化的感覺,我們以為的做自己,其實仍然是世界期望的樣貌。 時代雖然主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樣子,但其實每個人只有一種樣子。 也因此維諾娜瑞德才是如此獨特的存在,他幾乎與社會期望背道而馳,但重要的是他也未曾考慮順著社會而行,只是待在他的小角落,怯懦卻堅定的冷眼旁觀。 就像卡夫卡的飢餓藝術家那樣,拒絕吃下不喜歡的食物,靜靜地待在籠子裡,看著外面來去的人群,最後被張牙舞爪卻能讓觀眾安心觀賞的猛獸取代,這顆美麗脆弱的泡泡就這樣無聲無息的被時代潮流淹沒。 虛擬偶像(Simone, 2002)和黑天鵝中他被「過分積極」的新演員取代的橋段,彷彿就像是世界正式宣告:維諾娜瑞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讓消極的不合作者得以存在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這個「後維諾娜瑞德」時代,我們一定要做自己,我們必須在積極融入世界的前提下,才能做我們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og的沙龍
0會員
7內容數
閒來無事的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