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專注力協定》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生日的時候看了張修修的影片,買了一系列的提高專注力的書送給自己。

「變得心無旁騖,意思就是努力地讓自己做到言出必行」

「就算我們以為自己在追求愉悅感,但真正驅動我們的其實是,從渴望的痛苦中獲得解放的這種慾望」

如果不去理解和處理根本原因,我們就會在自己所編創的悲劇裡,成為一個受害者,無法翻身。

大部分都不想承認這個事實, 造就分心的東西一直都是某種不健康的、引力驅動的行為,還有適得其反的分心行為。

如果試著逃避某種痛苦,如果沒有先處理好,你就會一個接著一個,用不同方試分心。「唯有瞭解自己的痛苦,才能開始控制並且找出更好的辦法來處理負面衝動」

要是沒有讓誘因解除武裝的技巧,心理上的禁慾可能會適得其反。

惰性解構:意志力有限,科學家有個名稱稱呼它叫自我好損。但「不將意志力視為有限資源的人,比較不容易出現意志力耗損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是自我挫敗的意念,並不是生理上的心理限制。反而給自己一個放棄的理由。

練習自我疼惜:調整,我們跟自己說了什麼至關重要,替自己貼上缺乏自制力的標籤,的確造成較低的自制力。不如告訴自己我們的失敗就是不夠好,我們應該更疼惜自己。
在經歷挫折時,更寬容地對待自己。

如果不去控制自己想要逃避的不適感的衝動,我們將會永遠在我們的痛苦尋求短暫的特效藥。

如果說分心代價是付出時間,那麼時間管理就等於痛苦管理。

時間規劃:三個生活領域:你自己、人際關係、工作。
先安排時間留給你自己的時間。在你說你會出現的時候真的到場。投入比起產出要來得確實得多。
無論是在工作、在家、還是自己一個人,事先規劃和使用時間箱來安排時間,都是讓我們心無旁騖的步驟。

我們能夠掌控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我們投入一項任務的時間

時間安排,不要再去擔心我們無法控制的結果,而是去專心在我們能夠掌控的,也就是要有多少的投入。

替行事曆上我們所重視事情安排時間。我們所愛的人不應該是「剩於受益者」。

福格行為模型表示:要產生一個行為(B),必須要有三個東西出現:動力(M)、能力(A)、和誘因(T),簡單的來說,就是B=MAT。

動力指的是「進行一項行為所需要的精力」。能力:一件事情做起來越困難,實行的可能越低;一件事做起來越容易,我們就越可能做。

外在誘因經常會使我們分心,區分誘因好壞:「這個誘因是替我服務,還是我在替他服務?」

「預先承諾」:「一項出於自由而做的決定,其用途以及目的是限制未來的自己」

「代價承諾」:拿出一部分的錢,激勵自己去做。堅持目標可守住這筆錢;分心的話,就會失去這筆錢(無法避免的外在誘因,那麼代價協定改變行為上的效果就不會好。代價協定只應該用在短期任務上。不適合會過分苛求自己的人)

身份:「我們認為自己是誰,這樣的看法會影響我們做出哪些事。」
藉由讓我們的行為符合自己的身份認同,我們會根據相信自己什麼樣的人而做出選擇。

『當個心無旁騖者』
1.先從根本解決驅動我們分心的內在誘因。
2.保留時間去從事具有吸引力的事。
3.把多餘的外在誘因移除。
4.預先承諾(用承諾讓自己不要偏離正軌)。

「缺乏足夠的自主權、勝任感以及歸屬感,孩子就會用分心來獲得心靈上的養分」

⋯⋯

去討論你是用什麼方式對待身邊的人,跟他們互動;而不是去怪工具。我們很容易會認為「小孩子有的是時間」,但重要的是,要知道他們在每一個人生領域中,也有自己的優先順序。

「很多孩子缺乏清楚的計畫,於是被放任去做衝動的決定,這些決定經常會包括使用數位產品而分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aa
0會員
11內容數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