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富士山後多安排了一天到東京巨蛋看球。
台灣的棒球迷對東京巨蛋肯定不陌生。除了是日本球迷的聖殿之外,亦有許多台灣選手精彩烙印在心中台灣球迷的偉大事蹟在這裡發生,陳金鋒從東京打到北京的超巨全壘打、小破劉芙豪棒打SK飛龍以及最近的林家正、陳傑憲12強的全壘打都在發生在這座球場,當然台灣的棒球隊也在這裡吃了不少鍋貼,所謂的經典戰役怎麼可以少了這一味呢!

來到球場便深深地被其四周的氛圍給震撼,震撼的理由並非來自棒球以及朝聖的情緒。
晚上6點的比賽,大約下午兩點多來到後樂園地鐵站附近,就已經聚集了不少球迷;經常在球場走動的經驗可以讓你從外表、穿著、行為就分辨得出本質派球迷、一日球迷、啦啦隊迷的直覺告訴你這些就是最本質派的球迷,這也能從比賽開打前四小時就已經熱鬧滾滾球隊商品商店感受得到職棒球員在這個國家的社會地位,從這裡很難不從對棒球支持的本質上比較,我們的球隊輸給他們似乎有點理所當然。
然而這只是為這幾天日本行心理感受做一個總結。


前兩天在富士山上,有老師帶著一群小學生慢慢的在往上爬,也有好幾團由國高中死黨組成的團體,正在往上或是往下前進的路途中。

從新宿步行前往明治神宮球場的路上,揹著劍道木劍的少年、媽媽帶著小孩準備到冰上曲棍球俱樂部打球、街道上慢跑素人。
一再的傳遞著這是一個重視體育的國家。
這樣的城市氛圍是在台灣很少感受到的。我來自的高雄也有個左訓中心,但你會知道在裡面都不是一般人。中正高工田徑場也有固定的小學生足球俱樂部,以及來跑步、打籃球、投接棒球的市民,但嚴肅看待這些運動所塑造出來的氣場還是跟東京有段不少的落差。
這幾年在跑步、登山、自行車、健身等youtuber的推波助瀾下,整體對於體育的參與與重視程度確實有緩步的成長,但一旦跳脫出社群同溫層,就很容易覺察到不同社群間的差異。
放到校園中更是明顯。
作為體育老師,在校園內要帶學生打棒球是一件多困難的事情,多數的學校都禁止打、傳接棒球;因此做為國球的棒球,弔詭的是多數人都不曾觸碰過的球類。
校園中更常聽到的是:高三了、國三了,爸爸媽媽要我先不要打籃球。
即使在我服務,相對重視自然與戶外活動的實驗學校,在主事者與家長普遍對於登山基礎認識不足,在山難新聞的渲染之下,要帶學生爬山、爬百岳都是一件不容易成行的事。
或許歸咎於華人社會只重讀書高的儒家思維,或是升學主義的影響,台灣整體社會相對對運動的重視程度偏低,從選擇走路或是騎機車到巷口seven買東西的選擇就顯而易見。
當然前面提到的一些運動性的youtuber、社群正緩步讓一些改變在發生。
走訪過不少國家,從基礎建設、都市的繁榮、社會氛圍、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台灣都是很棒且適合生活且了不起的國家,但我們對於自己總少了那麼點自信,這或許會與素人對於運動的從事與認識的比例有著正相關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