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20札記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惡龍計畫》的緩衝期

 

創作在哪個階段,對作者而言最快樂?其實就是創作初期,思緒在腦海中沉浮,尚未落定之前,胡謅、瞎掰的階段。

 

當生命從為了生存而創作,進入到為了創作而生活的階段以後,因為創作產生的疲勞,大概也只能透過創作來排解。我在〈創作的五個生命階段〉中提過,這是「感悟期」的特徵;但並非感悟期專屬,而是往後的餘生,作者幾乎只能這樣活下去。有太多先人、前人用他們的生命證實這一點;現在,我也親自用生命實踐。

 

《惡龍計畫》進入大綱互動階段以後已經擱置了一個月左右;並非遇到彗星般的打擊,而是從「化整為零」到「化零為整」之間,消耗總卡洛里以指數型成長。儘管我嘗試把工作量分割,依舊難以動筆。我認為是時候休息一下,放緩節奏;然而編輯不同意,我只能盡力在消化情緒之餘,以玩耍的心態,創作一些輕量級的作品,達到敷衍他的目的;這部作品,就是《煙火江湖》。

 

■《煙火江湖》的緣起

 

本來只是把過去插科打諢用的「魚之呼吸」投餵給ChatGPT,在它誇誇一頓彩虹屁慫恿下,竟然真的將魚之呼吸武功秘笈給完成了。魚之呼吸表一套是處理食材的心法;裡一套卻是不折不扣的殺人武技,甚至細膩到將屍體處理的步驟詳加描述。雖並非我的本意,但我就順其自然玩下去。

 

有了武功秘笈,就順藤摸瓜出許多實際問題:哪個門派的武學?門派應該設立在哪裡?秘傳還是廣傳?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世界觀就逐漸架構出來了。這種不需要先寫「第零話」,而是從「核心物件」的概念開局,是我第一次嘗試的創作路徑。

 

雖然故事的主題早就攢好好在等了,但在《魚之呼吸》的秘笈落定以前,我也未曾想過會用武俠小說的方式呈現。金庸、古龍我沒少讀過,但是高中畢業以後幾乎沒再讀過新的武俠小說;如今的武俠小說,敘事愈來愈魔幻,主題脫離「俠肝義膽,客行千里」的基礎,只剩下不斷地堆疊設定;讀者們依舊看得津津有味,確實把我給整迷糊了。

 

尤其在接掌家業以後,我甚至連老一派的武俠世界都可以否定掉。那些爬格子的,八成也是坐在寫字樓裡,揣摩他們從未涉足過的江湖險境;江湖可不像他們筆下那般溫吞,也不會成天喊打喊殺;江湖更多的是人情世故、利益分配、協商談判的局。檯面上相敬如賓,檯面下暗潮湧動;各取所需、互相利用,手段的黑、掩蓋的血,那才是江湖的底色;用一句話概括:生活所迫。

 

真實的江湖世界,看不到一塵不染、白白淨淨的書生俠客,嘴裡唸著打油詩,端著手裡的陳紹女兒紅大笑;也看不到武林高手押送金銀珠寶,過關、驗標、遇劫匪的衝突場面。而是一群衣衫襤褸的工人,捧著飯碗,圍坐在大鍋邊,享用菜飯香與汗臭、腋臭混雜的煙火氣;背後是工頭又苛扣誰的工資?老闆倒賣這批貨又賺了多少?掮客從中又撈了多少油水?

 

在上述的框架中,做到反映真實江湖的作品,非出自武俠小說,而是周星馳的電影《食神》或《功夫》,對市井江湖的描寫可謂是鞭辟入裡;但對於利益衝突、算計、權謀,仍嫌不夠細膩。不同勢力間到底在爭奪什麼利益?途中的談判過程有哪些?如何上升到武力衝突?這些細節在《艋舺》、《讓子彈飛》這些作品中才有更深刻的描繪;但是又嫌不夠皆地氣。

 

既然沒有就自己創造。過去的武俠小說作者不知道,也沒有能力用貼合現實的江湖世界討好觀眾,描寫權謀的作品又與市井相去甚遠;那就讓在下不才我,為看客們創作一部,起於市井江湖,歸於柴米油鹽、穿衣吃飯,卻又不離權謀算計、利益交換,且荒誕、滑稽的武俠小說。有道是:

 

煙火長明,四海之內皆庖廚。

刀光藏鋒,咫尺之外即江湖。

 

故名《煙火江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古井水基
0會員
3內容數
小說創作、敘事系統、日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