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Airbnb坐火車至市中心約五十分鐘,我挑選了三天到市區晃晃,重點鎖定雪梨港灣景點,每次跨年時全世界第一個施放煙火的地方,能親眼去看看是種成就,記得我從地底的火車月台走向碼頭時,看見歌劇院矗立的貝殼時,起了雞皮疙瘩。
雪梨渡輪
雪梨的大眾交通(網站)在週五至週日有9.65澳幣的上限,搭乘火車、公車、輕軌、渡輪當日只要達上線後就不再收費,因為光住宿點到市區的來回就將近上限,所以我趁優惠時間盡量的搭乘交通工具去探索。
第一條渡輪路線(F1)是到曼利(Manly)海灘,航程約20分鐘,賣點是可以從海上一次拍到雪梨歌劇院和港灣大橋,所以即便海風寒冷且猖獗,我依然堅守在甲板,因為我的興奮更為熱烈。渡輪靠岸,我恢復平靜,我的目的是在途中之景,信步走向曼利海灘,有種悠閒的度假感,看看在太平洋上的衝浪者,就又回去搭渡輪了。
第二條渡輪路線是到Pyrmont Bay,號稱晚上搭乘可以看見美麗的夜景,本來沒有打算體驗,所以功課沒仔細做,跑到F7以為是到Darling Point Wharf,幸好上船前和工作人員確認,他指引我到F4去才對,這條路線可以收錄晚上的歌劇院,還能從大橋下通過,經過打烊的遊樂園,以及整片的城市繁華。
港灣大橋
再走上橋前,會先經過岩石區,是移民最早的落腳點,週末有市集,我在那邊聽到很有磁性的街頭藝人歌聲,搭配坐在戶外喝啤酒客人的談笑聲,路人熙攘與攤販交流的聲音,眼睛看到幾幢可愛小店,讓人腳步都不自覺得歡快起來。
找到Bridge Stairs 便能登上橋去,人行道的兩側都被鐵絲網所圍起,每隔一段路也會有安保人員駐守,走在橋上弟弟突然發來懷念爸爸的文字,我想起爸爸在二十多年前也曾經到過雪梨,父女倆跨越時間看著同一片風景,也算是很棒的父親節紀念了,趕緊把眼淚抹掉,免得安保人員以為我是傷心人要做驚心事。
走到北雪梨,以飢腸轆轆,隨意找間旅店的Bar點了份牛排來吃,怎麼薯條更令我驚豔,牛排也非不美味,而是覺的配菜的薯條,外脆內軟還有種奶香味,出乎我的預期,吃完變走到對向,搭著火車回到岩石區,從車上欣賞港灣的另一邊,也放過走了萬部的腳。
雪梨歌劇院
此趟澳洲旅程的重點被我放在歌劇院,在台灣先訂好了歌劇和導覽的門票,因為歌劇多在晚上演出,如果看完再回住宿地可能已經十一點多,膽小的我只能忍痛放棄,選了一個在下午的「小歌劇」Great Opera Hits,挑了在舞台前第五排的位置,好好感受一下歌劇院裡的歌劇,讓我連表演者肚皮的震動都看得一清二楚。

結合導覽所知的知識,歌劇院表演聽使用的木頭皆為硬木,座椅是羊毛,保證了聲音的反射與舒適度,十片貝殼,座落在基座上,因為設計者烏尚先生希望歌劇院像個藝術品展示,兩片小的是前方的餐廳,另外八片平分為歌劇廳和音樂廳,每個表演廳像獨立的木箱放在歌劇院內部,因為烏尚先生迫於無奈完成外部建築後就離開澳洲再也沒有回來過。
表演者們都非常專業,加上硬體設備的加分,真的可以感受到聲音的穿透度,和情感的渲染力。雪梨歌劇院真的很有魅力,五十年前的建築放在現在還是很有前瞻感,磁磚的白色部分有紋路,穿插黃色磁磚,除了可自潔性保持乾淨外,為了讓歌劇院雖然亮眼不刺目,即便豔陽高照下,還是能讓人好好欣賞。
接替的設計者彼得先生,在玻璃的設計上採45度角向外推出,因為歌劇院理念室內外融合,考量表演多在晚上,直立的玻璃拍照時會反射,所以選擇兩塊茶色玻璃合成一大塊,既避免反射,又能防曬和與整體顏色統一。歌劇院的設計充滿永續,連地板早就有讓雨水流入海灣的設計,烏尚先生即使後來沒有歸來,也與兒子給歌劇院一本改造使用書,讓歌劇院能跟上科技,又保持原有的美感。

訂購的導覽含餐食,我選擇在Midden by Mark Olive就餐,點了氣泡酒和魚排,Barramundi是澳洲產的魚,鱸魚的一種,坐在歌劇院下,看著港灣大橋,吃著美食,飲著酒,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