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一定有一本「命定之書」
「閱讀增加了你選擇的機會,也讓你更自由。」這句話,出現在《命定之書》的扉頁,也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內心深處的記憶。
大學延畢、準備研究所的那段時間,我陷入低潮,覺得自己被困在一間沒有出口的房間裡。就在那時,我偶然在公益路的諾貝爾書局遇見了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書裡的人物,有些被現實牢牢束縛,有些拼命追尋自由,而讓我印象最鮮明的,是那些能流利地用外語討論哲學思辨、法律等問題的角色,低潮的我也希望有天能成為這樣的精英。這份渴望推著我往前,後來也順利考上了碩士,完成學業。
某天,看到《中國時報》的副刊有個小欄位在徵求「影響你最深的一本書」,便鼓起勇氣,試著把心得寫下來,寄出去。當名字真的出現副刊上時,心裡百感交集。原來在某處,有人能與我共鳴,也認同我的想法。閱讀,不只是知識的積累,它能在現實中替我們開啟更多的可能性。
如今回望的時候,若當時沒有碰上這本藍黑色封面的書,又怎麼能有如今這些小小的成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閱讀故事,但相同的是,閱讀是每個人轉動命運的鑰匙。

已然泛黃的回憶
七年就是一輩子
書中一開始,愛大引用了李笑來《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的觀點:人生可以分成若干個七年週期,每一個週期,都是重新定義自我、實現自我的機會。我也開始自問,我的「每一輩子」,是否都學到新的技能,是否都往更好的方向走。
第四個七年:退伍後,白天在公務機關擔任約用人員,晚上開樂器行教烏克麗麗,假日回到學校進修財務金融,探索職涯方向。
第五個七年:決定回到土木建築專業,考上公務員,拿到土木技師證照,同時也成為人父,在不同角色之間切換學習。
第六個七年:辭去公務員的工作,投入業界,也開始把所學分享給年輕一代,希望用自身的經驗陪伴他們走得更遠。
這些過程中當然不是事事順利,但透過持續的閱讀與反思,讓我能不斷更新思維,鍛鍊自己適應變動世界的能力,也逐步走過每一階段的挑戰。
不完美,卻能更自由
在《命定之書》中讀到,時間比金錢更寶貴,而專注力又比時間更稀缺。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真正遇見好書?
許多讀書人常有一個過不去的坎,非得把書從頭到尾讀完不可。結果往往因為某些原因讀不下去,或是生活太忙,而停留在一本書上,從此錯過下一本可能成為「命定之書」的作品。對自己的期待,反而成為了阻礙。
書中提出的 ICE 閱讀法,讓我更自在,不再苦苦糾結,也不再被讀完與否綁架。
- I 是 Image,先快速瀏覽,留下印象,花個三到五分鐘從目錄開始找有興趣的內容,接著針對這些內容來閱讀,就像輕鬆看報紙一樣。
- C 是 Choose,從多本書裡選出值得細讀的一本。不追求逐字讀完,只要能帶走三個真正有用的觀念,無論實踐在生活裡,或分享給他人,就已經足夠。
- E 是 Explore,從這本書出發,再循著線索向外延伸,像同心圓般不斷拓展。透過這樣的方式,閱讀量能從一本延展到更多,也讓知識滲透到生活裡。
閱讀,不必完美,卻能因此更自由。
很喜歡愛大說的「記得住的變知識,記不住的變氣質。」
書末附錄詳細列出了他的十本命定之書,並延伸出【商業企管/投資理財】、【心理勵志】、【人文社科】、【自然科普】、【華文創作】、【翻譯文學】、【藝術美學/宗教命理】、【傳記/回憶錄】、【閱讀方法】等42本經典,也期許自己能夠和這些優秀作者靈魂混血。
這本書從作者的故事出發,接著談到閱讀對人生的正向影響;實際可行的五種選書法、ICE閱讀法以及ICE筆記法,讓我能夠更有結構的打造自己的知識系統。
如果你也想找到人生夢想的捷徑,這本絕對值得一讀。
閱讀,讓我成為了那個自己想遇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