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立業」,這句話我一直覺得很有問題,不是應該立業後再來成家嗎?「業」還沒立,什麼東西都沒有要怎麼成家?但當我結了婚有了小孩才明白這「成家立業」的意義,我是不相信什麼孩子會帶財這種玄學,但是會立業完全是基於身為父母的責任感使然,我不敢說我已立業,因為我仍是小小社畜,不過小孩的出生才讓我開始對未來有所規劃,寫到這裡感覺有點糟糕,回首過去我的確是個隱性的躺平族。
話說回來,立業是什麼?有一番成就嗎?賺大錢了嗎?都不是,我認為立業是「確立目標」。因為有了女兒,想要給她一個好的成長環境,不敢說富養,但是希望不要匱乏,「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我希望可以給她一個好的童年,這是我身為人父最想給予她的人生禮物,然而並不是說好的童年需要用錢來堆砌,畢竟錢是資源、是工具,它可以讓你的選擇會比較多,其中最貴的莫屬空間了,有了小孩就希望擁有自己的家,而在這個高房價時代,當買房成為剛需時,錢就成為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但作為投資小白一枚,也不是完全沒有接觸過投資商品,曾經在公司開放員工認購股票時有跟著同事一起認購過公司股票,但我並不是基於看好公司發展,僅僅只是因為員工認購價比市場價格便宜,想賺個小價差、企圖薅公司羊毛罷了,這個投資老實說也只是羊群效應,同事們都買我也跟著買罷了,不過當時我連證券戶都沒有,還是在認購時讓公司順帶辦了證券戶,我連下單都不會,更不用說賣股票了,所以同事賣的時候我沒跟著賣,變相長期持有倒是無心插柳之舉。
另一次接觸投資商品則是基於朋友的業績需求開了元大基金戶,當時元大投信在強推0050和0056的連結基金想要拓展規模,所以定期定額一段時間,扣了一年多後也很沒有紀律的停扣了,基金標的選擇是基於情義相挺產生的結果,本身對於投資標的仍是一無所知,現在回想起來也夠傻的,連買什麼東西都不了解還可以扣一年多,以結果論來說真是傻人有傻福。
總結過去的投資經驗,雖然曾經購買過一些投資商品,但是對於標的本身不夠了解,所以我對於投資這檔事仍是一竅不通,那投資小白到底該如何接觸投資理財相關資訊呢?作為一個電視兒童,沒常識也要看電視,因此我就是從財經類型的電視節目開始著手,說真的很多東西都看不懂,但是我注意到「ETF受益人數排行榜」這個東西,不妨就跟著排行榜第一名買下去試試看吧。
不管你是跟我一樣看電視買股票或是親友推薦就進場都沒關係,重點在於「待在市場」,然後保持好奇心,去了解你所買的東西,成份股、殖利率、年化報酬率、標準差、夏普值等等,慢慢的你就會有所了解,勇敢進場吧,去感受吧,去感受上漲的欣喜,去感受下跌的心跳,然後慢慢摸索出屬於自己的投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