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爆量的時代,漂亮作品已經不是唯一競爭力。對室內設計工作室而言,IG 不只是作品集,更是「讓潛在屋主理解你的思考方式、做事原則與合作流程」的舞台。整理以下室內設計工作室的IG經營五大貼文主題,幫你同時展現專業與溫度,穩定累積詢問與轉單。

1. 案例故事 / 從需求到落地
- 用「屋主背景 × 痛點 × 設計策略」講清楚為何這樣做
- 聚焦 1–3 個關鍵改變(動線、採光、收納或材質)
例:以「兩大一小、貓共居」的小坪數宅為例,說明如何用中島整合餐廚、把貓跳台藏進立面、用玻璃拉門導光,同時分享「入住三個月後最有感」的回饋。讓粉絲看到你處理問題的能力,而非只看完工照。
2. 工地側記 / 施工透明化
- 紀錄水電定位、防水試水、木作收邊等「關鍵工序」
- 用「驗收清單」降低裝修焦慮,建立信任
3. 材料選物 / 手感與耐久的平衡
- 以「情境選擇」而非絕對對錯,解析材質優缺點
- 說明保養方式與孩寵友善性,降低日後維護成本
例:比較木地板、SPC 與石英磚的腳感、耐刮、防水與價格級距;再用「親子宅」與「毛孩宅」兩種情境,提供選擇邏輯與保養清單。加碼介紹鉸鏈、滑軌的等級差與手感,讓粉絲理解看不見的地方才是價錢與施工的關鍵。
4. 動線與收納 / 住進去以後真的好用
- 用圖解呈現一日生活路徑與工作動線
- 量化收納:家口數 × 吊/疊衣比例 × 季節物件安置
例:輪播首圖放「玄關→餐廚→客廳→書玩角→臥室」的一筆到底;第二頁標註嬰兒車、掃地機器人與回收區的通行與停放;第三頁放「收納體積估算公式」與「轉角拉籃、隱藏工作桌」的小坪數技巧。粉絲一眼就懂你如何把美感與機能整合。
5. 預算 × 時程 × 合作流程
- 視覺化專案里程碑與費用配比,降低資訊落差
- 提前說明變更單原則與省預算策略,建立安心感
例:將「需求盤點→概念提案→定案簽約→施工→驗收→保固」做成時間軸,附上設計費/監工費/木作/系統櫃/軟裝的概略比重;分享三個不失質感的省預算做法(把錢花在日常高接觸面、用燈光與軟裝提升氛圍、材質做減法)。清楚與誠實,最能贏得信任。
以上就是這次整理的重點!
簡單整理5大重點就是:
用案例說故事、用工地說責任、用材料說手感、用動線說生活、用流程說信任。
你要的品牌調性與好客戶,自然就會吸引而來。
室內設計的核心,是用專業與同理,把生活問題化繁為簡。如果你的 IG 貼文能穩定地呈現「你如何思考、如何落地、如何陪伴屋主」,粉絲便能在螢幕外感受到你的實力與溫度。
若今天你也喜歡我的整理,歡迎按❤️讓我知道;若覺得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也歡迎你分享給你正在創業的朋友!
我是女性創業支援的品牌美感顧問 SHIEN。我會在這裡與你分享高質感設計與品牌經營靈感,美編設計&品牌形象規劃請洽官方Line,歡迎持續追蹤我,獲取更多一人創業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