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爸爸會開車帶我們全家出去旅行。節省的他開的是國產的裕隆車,開到很舊了還是甘之如飴。我們一家五口剛好坐滿。媽媽坐前面,後座則是我們姊弟三人。我總是坐在當中的座位,照理那是最不舒服的座位,可是我偏偏喜歡坐中間,因為可以直視前方,視野寬廣,而且這樣子跟前座的爸媽講話也很方便。
爸爸開車帶我們上山下海,去過很多地方。我總是記得車子在他靈巧的駕馭下環旋地爬山路;有一次路壞了,他卻從高漲的河水當中開過去,害我們捏了一把冷汗;某次回東港老家,他很天才地加成柴油,車子發不動,二叔拿了工具將柴油吸出來,重新加汽油,車才能開;他的老爺車常常發不動,要有人從後面推,這種事情老是重複發生,他卻總捨不得換車。
爸爸帶我們去旅行,讓我們抽離常軌長見識,這些記憶都讓我分外珍惜。也因為如此,我自己組織家庭後,也是每年都會出去旅行一次,旅途中的朝夕相處,也讓家人的感情更融洽。
雖然爸爸喜歡帶我們去旅行,到了目的地卻不太在乎那裡的風景,他總是窩到旅館就開電視,媽媽總是搖頭感嘆:「來這麼遠了為什麼還要看家裡也能看的電視節目?」也許在他而言,到達目的地的經過更勝於抵達目標後的成就感,或是他更喜歡開車的過程?有一次去山裡,早晨起床後,媽媽信步到旅館外享受美麗的山嵐景色和清新的空氣,正沈浸於清晨的氣氛時,見爸爸朝她走來。她心中驚喜,難道他也會想要看早晨的風景嗎?結果他走近後問:「牙刷放在哪裡?」媽媽又好氣又好笑,看來夫君的性情沒有那麼容易轉變,哈哈。
爸爸八十歲以後,基於安全的考量,放棄了愛車,但是我發現他越發喜歡出去旅行,到了目的地也會發問求新知,不再像以前窩在旅館裡看電視。他是個靈活好奇的人,能夠出外旅遊嘗新,再適合他不過了。
小時候都是他帶我們旅行,現在換我服務也不為過。尤其能夠再次與他同遊,到小時候他帶我們去過的溪頭,別具意義。恰巧這次年輕的女兒與我們同行,也能讓她多認識點台灣的風景。她小時候我就曾帶她和爸媽去過日月潭和宜蘭(見「延伸閱讀」),但是現在她大了,記憶會更深刻吧?
我們前一晚住高雄 (見「上:高雄篇」),而這一天都需要搭公共交通工具,時間一定要把握好,所以我前一天已經算好最晚什麼時候要起床,何時出旅館搭計程車等等,心裡打了底稿。我通常睡旅館的第一晚都睡得不踏實,爸爸卻相反,睡得很好。他睡前叮嚀我房間要留一盞燈,若是他晚上起床如廁才看得清楚,我覺得房間的夜燈不夠亮,所以將廁所的燈打開,將門闔著,透出一點光線,希望能夠指引爸爸安全走到浴室。沒想到平常一夜都要起來好幾次的他,卻一夜睡到五點多了才需要上廁所,那時候房裡已有足夠的光線,然後他又倒頭大睡,直到七點半了我叫醒他才起床。
再來的過程都很順利,我們在萬豪飯店吃了豐富的早餐,check out後請飯店幫我們叫計程車去左營高鐵站,用事先買好的車票搭高鐵去台中,因為是直達車,到了台中站還有幾乎半個鐘頭的時間,能夠從容地去找米堤接駁車的站牌。我對台中高鐵站不熟悉,幸好到達後跟米堤飯店用LINE聯繫,他們親切地告訴我外面太熱,可以不用先去外面的月台,叫我們在有冷氣的室內坐著等候就好。十一點十分,米堤專車準時到達,就接我們上山了。
台中到溪頭很方便,只需要一個多鐘頭就到了。米堤飯店聽說是溪頭最大的旅館,在青山中矗立,果然很有氣勢。

很有趣的是旅館前的一對石獅,本來是分兩邊站,但是2001年的桃芝颱風造成嚴重的土石流,竟然將沈重的母石獅移到公獅的身旁,後來飯店決定不再搬移母獅回原處,而讓夫妻從此肩並肩站一起,還在他們前面放了許願池呢。

箭頭所指是原來母獅的位置,被土石流沖到右邊的公獅旁邊了

母獅戴著珍珠項鏈,前面則是許願池,池底有很多硬幣呢。

這對石獅太可愛了,趕快讓爸爸和以柔也跟他們合照一張
米堤飯店導了溪流過來造成人工瀑布,下面剛好是游泳池。我們到的時候已經快要十二點半,就在飯店簡單用餐,遠眺人工瀑布,是舒服的用餐環境。



從飯店的餐廳看出去,景色很美,如果坐外面能夠聽到潺潺的水聲

晚上也很美
米堤飯店到溪頭園區開車只要五分鐘,又有接駁車服務,很方便。我預約兩點從飯店出發,四點半回來,溪頭的電動導覽車最晚只服務到四點,因此我約的導覽是兩點半到四點,與米堤的接駁車各相差半個鐘頭,不用擔心銜接不上。
到了溪頭園區,訝異地發現停車場停滿了遊覽車,而賣票區外的樹下更是坐滿了乘涼的人。原來溪頭就像中部人的後花園,社區常安排遊覽車,平日一早載他們上山健行(許多人都隨身帶著登山杖),這些健行的人大多是退休人士,早早上山,然後遊覽車大多三點以前就返程下山,好讓他們去接孫子或準備晚餐。(跟我聊天的一對夫婦每週都上山兩三次呢。)
我讓以柔陪爸爸坐外面,自己去室內買園區的票。買票時出示了爸爸的身障卡(因為他的視力不好),沒想到因為這個證明,爸爸可以免費進入園區,我是陪伴人員也免費,所以只買了以柔的全票。出來以後我開心地跟爸爸說我們三人只需要買一張220元的全票。旁邊的一位先生說:「其實你應該讓她(指以柔)當陪伴人員,這樣你們只需要付三十元。」我先是愣了一下,隨即猜出30元一定是敬老票。我問他:「你以爲我65歲了嗎?」他點頭,我用抗議的口吻說:「我還沒有!」並且硬生生地吞下一句:「還差得遠呢!」(在這裡忍不住要呼籲,女人的年齡和是否懷孕是不容許猜測的,會犯錯的人以後請改過!)
我受傷的語氣可能太明顯了,旁邊的另外一對夫婦趕快來緩頰、並轉移話題,他們問:「請問這位是你爸爸,那是你女兒嗎?」我心裡雖然還在為剛剛的事感到委屈,卻也不好對人家不禮貌,只好微笑地點頭,他們很開心猜對了,露出讚許的眼光。這時爸爸也開始加入談話,要他們猜他幾歲,大家都覺得最多85歲,聽到他已經96歲了都嘖嘖稱奇。其他人聽到了都友善地過來跟爸爸致意,離開的時候還祝福他「食(tsia̍h)百二(jī)、老康健」。也有人直接稱讚以柔的輪廓很漂亮,還問她是不是混血兒,彼此不認識的陌生人卻這樣熱絡交談,讓以柔覺得很有趣。
兩點半的時候,電動導覽車準時來景觀門前的閘門接我們。爸爸一馬當先就坐到前座,導覽的小姐愣了一下說:「老伯要坐前面啊?」是不是需要被照顧的老人家通常都坐後座?殊不知我家爸爸從來都只坐視野最好的前座呢!果然一路上他坐在導覽司機身旁,可以隨時發問,看得也清楚。

坐在導覽車裡,看風景完全沒有遮攔,也能聞到樹的清香


這條溪就是「溪」頭名字裡的溪,這裡真的是源頭
山中十分涼爽,尤其導覽車一路攀爬,我們都很快地穿上了長袖的毛衣或外套,炎炎夏日來溪頭避暑真是太舒服了。森林裡瀰漫著樹的清香,在清涼的空氣中享受芬多精的洗禮,好幸福啊!

桃芝颱風沖刷成的平地
不久我們仰頭見到七層樓高的空中走廊,當時建設的用意因為平常人們都是仰頭看高聳的數目,如果能夠在樹冠區建一個平台,就能見到樹冠的風光。只是十多年過去,樹已長更高,站在空中走廊已經見不到樹頂了。
車子環旋而上,開到了空中走廊的入口,直接可以走上去。腳下踩的走道有交織的間隙,能夠看到下方,讓有懼高症的以柔和我走得戰戰兢兢,反倒是爸爸老神在在,穩穩地走著。導遊小姐解釋人工林裡的樹種和空中走廊建築的源始,還跨過欄杆摘下杉樹的針葉給我們聞特有的清香,這些樹頂的樹葉應該是高不可攀的,但是因為空中走廊的關係,卻是唾手可及,真是太神奇了。


第二站是神木,這個1800年的老樹在九年前倒下,但是在樹身已長了二代樹,被移植到旁邊的土壤裡。



爸爸是個好奇寶寶,有問不完的問題

這棵二代樹從倒下的神木身上長出,被移植到土壤裡使之好好成長
最後一站是大學池,這個深綠色的池塘和竹子做成的拱橋,是許多人對溪頭最深刻的記憶,這麼多年過去了,這裡的景色都沒變。我們緩緩地走到橋頭,我發現作為台階的竹棍相隔的距離蠻遠的,而且拱橋的斜度也很陡,爸爸卻示意要上橋。我不禁猶豫了,連旅行中主張凡事由阿公決定的以柔都喃喃地說:「這樣好嗎?」爸爸還是一句老話:「來了就上去啊!」好吧,我們都來到這裡了,也不好打壞規矩。於是我扶著他走,以柔從橋頂幫我們錄影。我發現自己過慮了,爸爸的步伐很穩,腿也很有力,這麼陡的橋,他還是一格一步地穩穩走上去,到了橋頂我們開心地幫爸爸照了一張「大功告成」的相片。


(爸爸上橋一點都不費力呢!)


當導覽車載我們回到停車場,幾乎所有的遊覽車都已經離開了,因為我們約的是下午的時間,人跡稀少,實在太幸運了。
回到旅館才入房,發現我們的房間面對青鬱的山脈,一望無際,外面很大一片陽台,後來看了旅館網站的鳥瞰圖才發現原來是屋頂。



這是米堤大飯店網站的截圖,我們房間外的陽台就是右方紅色的平台。
爸爸問晚上還有節目嗎?我抱歉地說沒有耶,但是不玩太滿的好處就是有休息的時間。四點半以後回旅館房間,爸爸喝熱茶打盹,以柔去瀑布和游泳池旁唸小說,等到晚餐時間才會合。其實在溪頭園區附近有很多小餐廳,但是來回都要叫計程車,不是很方便,所以我們就留在飯店裡吃飯。後來發現這個決定是對的,因為等我們吃完飯,發現外面下著傾盆大雨,還打雷閃電,幸好沒出去吃,否則一定淋得一身濕。我們晚上在房裡看著天空霹靂般的閃電,饒有趣味。
前一天在高雄走了很多路,加上天氣熱,蠻耗體力的,而在溪頭這天不但天氣涼爽,也都有車接送。我問爸爸哪一天比較累,他卻說溪頭這天比較累,並解釋說這是累積的疲累,但是又馬上說:「不過睡一覺就好了。」
我也發現爸爸出門胃口都很好,即使米堤的早晚餐都是buffet,食物都不夠熱,也不是很好吃,但是爸爸還是去吧台走了好幾趟,怕有漏掉的食物。在旅館也睡得很好,半夜都不用起來上廁所,這樣子體力自然能補足。
這一天是搭交通工具最多的一天,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差錯。晚上我啜著熱茶,看著窗外閃電映照出的山稜,想著爸爸成功逛完溪頭園區,還一步當先地爬上大學池的竹橋,以柔也見到台灣美麗的山景,而森林裡清香的空氣還依稀聞得到,覺得這趟真是來對了。
(待續)
延伸閱讀:
· 2012年:涵碧樓記(日月潭)
· 2014年:天天像家的Sunday Home(宜蘭)


